这几天看了个老片子《黑镜:潘达斯奈基》(对,2018年就上映了,我2025年才看 )虽然IMDB豆瓣打分都不高,但是意义挺重的:网飞第一部互动电影。之前在B站也看过互动短剧,但是体验感比网飞差挺大一截。
虽然互动电影概念诞生很久了,虽然互动电影作品还是不温不火,但是我在想的是:如果一个人观看并参与互动电影多了,会不会被精准画像?毕竟现在AI能力这么强。
那是当然啦,毕竟互联网嘛
应该还得看选项的设置能反映出哪些东西。
之前在 b 站看到过一些把动漫、电影中经典桥段改编成互动视频的案例,其套路一般是把经典桥段加上一些分支剧情,让故事有不同的结局。
很多观众在做选择的时候,会故意选择和原剧情一致的分支,这种选择往往只是大家在玩梗,并不能反映出什么东西。
要看这“看得多了”是看多少以及互动的量多少了,如作出的选择数、付出的时间长度以及问题与性格测量的关系。
但一般来说,互动视频不是心理测试量表,不存在你选完之后只有交卷才知道结果,不存在某题选完A之后不能改答案,你还是可以回去再选B来看另一个分支剧情,而且只有有兴趣,可能很多人还是会个个选项都试来看剧情怎么走。
——
当然无法排除,设计互动视频的人会将某些问题设计成直击性格特征判定点,然后播放时有手段监测观看者的鼠标移动轨迹,回答问题所花的时间,第一次回答的答案,是否修改答案等,配合大数据或AI进行性格侧写,虽然从互动活动监测获得的部分不精准,但配合大数据甚至跨平台账户信息整合(例如用Google 账户登录其他网站,其他网站花钱买到Google 账户相关信息),是有可能精准画像的,就看成本高低和你是否那么重要了。
可以欣慰的是,互动视频现在不是主流;但一旦涌现大量互动视频且平台大力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