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文”

有一个现象。小众软件的用户似乎更喜欢用“中文”指 the Chinese language

我也检索了“英语”与“英文”。粗略地数了一下,虽然“英语”没有“英文”多,但仍比“汉语”多不少。

English (United States) 是“英语(美国)”;Chinese (Simplified, China) 是“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

问题:为什么大家几乎都用“中文”(而不是“汉语”)指 the Chinese language?为什么“英语”也较常用(我感觉“英语”比“英文”更常见,因为大家都说“高考英语”“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

中文:中国官方语言文字
汉语:中国汉族语言

1 个赞

听上去有道理。中国至少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大家说“中文”。

给外国人准备的汉语考试是“汉语水平考试”。

嘛。

个人认为汉语更倾向于表示“汉族语言”这个概念,而中文则更倾向于表示“中国文字”这个概念。一个是听与说的,一个是识与写的。

所以从平时使用上来看的话,各种软件、工具、网站对语言的支持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对文字的支持,所以可能潜意识里更习惯去用中文这个概念去表达。

而对于一些口语相关的软件,在语言选择上,通常会有普通话客家话上海话粤语等等,而如果这个软件比较牛逼的话,又可能会将前面的那些个语言细分到地区,如注明(广东)(香港)(台湾)等等,但这实际上都属于汉语的一部分,所以在这时候如果采取多级选择的交互方式,那么第一级应当是汉语而不是中文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可能有误。

3 个赞

傳統上就是「中文」啊,香港的也叫「中文大學」。

我个人理解,用英文一般是说:写英文、说英文,读英文,比较具体。

用英语一般是说:学英语,英语水平。比较概括和抽象。

读英语书和读英文书,看起来意思很相近,但是英语书一般是说和英语语言有关的书籍,英文书说的是用英文词句写的书。

一个软件支不支持中文、英文也是这个意思吧,上升不到语言的层面。

(以上是纯个人瞎想)

中文是 中国的文字,因为汉族+n个少数民族是主体,所以选择了汉字(简化版)、普通话(汉语里的北方口音)作为官方的文字、语言,方便沟通交流。

英语是 西方主流(英美)的语言,他们的官方文字也叫英文。美国似乎没有特别要求改叫美文,语言倒是有美语的说法,但好像也不强烈。字(词)典,英语字典 用的比较多;水平,英文水平 和 英语水平 差不多通用。

早。一觉醒来,看到不少回复。感谢诸位的讨论!

大家看一下一些语言在 Windows 10 里的汉译:

我们试着用汉语检索:

是不是因为有“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的区别呢?似乎不是。因为挪威语也有二种通用的书面语言:

还有一个更别扭的说法……华语

的确。如果非要说“国家的通用语”,“汉语”有些“民族味儿”,那就“华语”吧。当然,“中语”也不是不行。

中文中,语和文是两个东西。语一般是指语言,口头的,听说为主,文是文字,书面的,以读写为主。所以从小学的语文,四项基本功就是听说读写。 中国自从有文字以来,书面和口头基本上就是分开的,直到近代才有白话文运动(其实明清话本已经算是白话文了)。跟其他纯表音文字(发明文字只用来记录语音)不同,对他们来说,语和文其实没那么大差别,能说可能就会写(顶多是不规范,但只要知道拼写、发音规则,写出来,别人也能念,能理解对方的语音,也能明白大概意思,他们纠结的只是一些特殊的拼写方法,比如knight这种)。不区分很正常。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外国,也是可以的,哈哈哈

1 个赞

华语这种说法,都是殖民地地区才会用的,比如香港及东南亚,用于区分西方语言的。华语概念里包括客家话、福建话、海南话等方言,甚至包括了一些吸收了当地词汇和语言要素的东西。比如马来西亚人和新加坡人多华语,语音语调用词,外面的人真的听不懂的。

感谢您的回复。

您的观点有意思。


您说的这个 knight 嘛……的确,英语它到处借,自己也不想搞清楚,所以一本英语词典需要别的手段标注英语单词的发音。西班牙语就不需要音标。

说来惭愧,我不会说英语;我只会用英语写一点东西。


今日,阿拉伯语还有“双言现象”(diglossia)。几十年前,希腊语也这样。古代,我们也这么玩儿。


是的,我查了一下,“华语”确实是 HK 与 SEA 那边用得多。

去大致了解了一下双言现象,这个现象好像其他规模大一点文明的语言里都会有吧。资料上说,主要是标准话和方言,比如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但根据定义,不止如此,诸如日语的“敬语”体系好像也算,现代汉语基本上也分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但传统中文似乎不提倡混用,书面语基本上是用来念的,日常说话不会这么说。书面语如果和口头语言混淆,说好听的是说话文邹邹,说不好听的就是酸腐。吕秀才那种“子曾经曰过”就是个笑料嘛。有人说,这种文字和语言分别走的方式一个是由于中文是象形文字(可以想象埃及人的文化发展下来可能也是这样),另一个是记录文字的成本太高,所以惜字如金,成了那种风格。

的确如此。

我不知道别的语言是否允许混用,但汉语不提倡混用。


当我还是小学生时,我也看过《武林外传》。“子曾经曰过”挺好笑。


古汉语惜字如金,确实。

现代汉语的一个特点是双音节词多。比方说,说 color 时,我们一般说“颜色”而不单说“色”。说 teeth 时,我们一般说“牙齿”而不单说“齿”。

用“中文”,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提到:“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中文”的说法是个通用的俗语,没有一个官方的或者科学的定义,就好像番茄既可以说它是蔬菜也可以说它是水果,但它是植物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rofl:

有道理。

「中文」其实是某种汉族沙文主义的体现——不管国内国外。因为尽管「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但是汉族和汉族文化占有绝对优势。正如所谓「国学」其实是「汉学」,「国剧」其实也只是一小部分汉人才演才看的剧。
如果要较真,「中国的文字」应该包含中国领土境内所有民族语言(包括方言)的文字。——但实际上外国人也往往直接将 Chinese 和 Han Chinese 等同。

英文/英语之所以没有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

1)英文/英语的确就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和文字,只不过是被其他很多国家、地区以及民族作为通用甚至官方语言。(注:中国通常所谓「英国」,现在一般实际指「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国政府一般在汉语当中会简称自己为「联合王国政府」而不是「英国政府」。原因是,联合王国实际上是由英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威尔士王国、北爱尔兰四个国家联合起来的王国。中文环境中称「联合王国」为「英国」除了历史原因,大概也和以「中文」代替「汉文」这种思维习惯相关。然而,这种做法在不列颠岛上将会是极其冒犯的政治不正确,尽管英语作为通用语是事实和标准。所以,譬如亚当・斯密、休谟、瓦特——严格来讲是苏格兰 经济学家、哲学家、科学家,而不能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科学家。)

2)英文/英语的文字和语音并不分离(尽管拼写一般不如德语等语言有规则)。然而汉语的文字和语音则完全分离,因此「语」和「文」完全是两码事,过去以及现在某些汉语(方言)当中还存在文白分离的差别。

早。

感谢您的长回复。

您的回复回答了我的不少疑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