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子弹笔记的进一步理解(高阶)


created: 2022-06-29 09:20:55
updated: 2022-06-29 09:20:55

阅读本文之前你需要对子弹笔记有基本的了解,并最好有一定的使用经验。

这是啥

子弹笔记其实很简单。

一个本子,给所有页面写上页码,第一页设置为目录(Index);然后一些功能页,需要什么功能设置什么功能;后面就是每天的子弹笔记了。

笔记跟我们日常的任务列表差不多,创新点在于增加了标记,我的理解是双重标记,简单举例:

▢ 我们以往的任务列表是前面一个复选框

• 而子弹笔记则是前面一个圆点,圆点的好处是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成任何标记
✕ 就表示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这和以往打对勾的习惯不太一样,不过其实完全随你,打对勾也没问题
○ 圆圈代表这条是一个事件,发生了什么,或者应该发生什么,程序员应该很容易理解

  • 前面一根短划线表示这是一条笔记

这时候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任务列表了,而是一个列表形式的笔记。如果你使用 Org-mode 已经会觉得这种感觉十分令人熟悉。

但我说了,双重标记。这很重要!

一般的,我们书写列表,在前面留下标记的位置就可以了。但是子弹笔记会在前面留出两个标记的位置。这样你可以在上述标记前面再加一个额外的标记。比如: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待办事项
! - 这条笔记是偶尔冒出来的灵感,前面的感叹号你看做灯泡就理解了
⊙ - 这条笔记是一条“探索”,有待进一步考量。把前面的符号看作一个眼睛

这时候有人会觉得复杂,其实标记都是可以自己规定的,完全可以规划成自己习惯的方式,而重点在于这种方法的思路

现在每一天(每个单位时间内)的事项和笔记就都归纳好了,笔记会很清晰,但是,意外才是最不令人意外的事情。并不是每一项任务,或者每一份计划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的任务都会被完成。

所以:

> 表示向后推延,这个任务今天没完成,交给明天去做了
< 任务回归,这个任务另外安排时间去做,就是:以后再说吧
如果这个任务彻底取消了,那划掉好了

差不多子弹笔记就是这样的呢。

去理解

初步,这是一个总分结构,一个被拆分的树状图。

根节点在最初的目录,然后发散到功能页,再从功能页的各个任务/项目发散到每一天的小任务中。

进一步,每一天的页面连贯起来是一个大的时间轴,而这些小任务被归入其中,规划,完成。直观出来的话就是甘特图。

在使用中,理解上面两个思路是非常有助于总览全局,并深入把控的。

去思考

但是理解是一方面,真的应用到实践中又会有许多具体的问题。下面结合我的情况来分析。

我有很多项目(头脑一热开个项目),不一定能一次完成,所以同时会有多个项目处于未完成状态。我可能会思考很多,然后积累一堆想法,再逐个实现。还有许多生活中的事情要写备忘,比如想买的东西,比如需要循环购买的生活必需品。还会有一些日程,比如一个月以后的某一天要做什么。

都不复杂,应该算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需求。但是放在一起就很乱。项目起码是三层树状结构,一个项目的内容列下来随便几十上百个小任务点。购物列表有完成的,有新增的……

如此罗列下来,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倾向于使用列表软件(无论是 GTD 还是大纲类)。于是结构清晰了,可以快速折叠展开(或者切换类别)了。

但是使用的复杂度其实提高了,我偶尔想添加一个任务,我要找到对应的项目展开到合适的位置,添加,找到对应的格子,写入标签,找到对应的格子填写日期……当然后面这些不是必须的。但是……

如果我们把自己所有的事项都放在一起管理的话,就面临一个筛选问题,我还有那些事情需要去做,这个任务中还有哪些事项需要去完成,我还有哪些日程……当然,软件也可以对此进行筛选,但是我想规划一下今天完成其中的那一些,这时候可能有些软件就比较难以实现了。

诶,对,这就进入 GTD 方法的范畴了。怎么去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任务。(这里真的不展开了)

当然,有一些专业 GTD 软件可以实现上述功能。而我再反复纠结之后选择了 Org-mode。一切都很好,需求都能满足。

但是,我本身不用 Emacs 编辑器,我是键盘流(半吊子),但这个软件如果不是非常常用,却让我记忆一堆快捷键,这个我还是不太能接受。当然学习嘛,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如果我咕咕咕几天再回来,会发现快捷键又忘记了,这就很尴尬。

于是我就思考,为什么我觉得 Org-mode 适合我呢?因为在使用逻辑上非常类似 Markdown——只关注内容,不被其他干扰。输入任务就对了,写出想法就好了,如果需要标签,如果需要日期,那就写上它(当然在 Org-mode 中是一个快捷键快速填写)。而不是像某些软件那样,每一个字段都要自己找对格子,获取焦点,然后填写。这个细节真得非常影响我的使用心情。

那么再深入一点,可以理解为 Org-mode 是最让我觉得体验上接近纸笔的方案。

那我为什么不回归纸笔?

对,我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项目放到笔记中去规划,上面讲到的各种需求点不知道怎么放在笔记里去实现。

但是兜兜转转看了各种方案之后,再考虑使用子弹笔记时,就开始有了更深的理解(参见上面的理解部分)。

去使用

项目先分大块。项目规划页就放这个,每一块对应一个页码,去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每一块分成粗略的任务,分配到每一天,在每一天内去细化。

而每一天则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这样在整个时间轴上去标记任务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即每一天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连贯的

这样似乎没讲什么新的内容,那么对应具体需求再来。

某个项目中都有哪些事情需要做

索引到项目页,看哪些大块还没被完成,思考下一步要解决哪里的问题。然后进入进一步的细分任务页面。这时候应该基本能够获得自己要去做的任务了。

然后可以规划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注意要包含从前一天推延过来的任务。这里有重点每一天都是一份重新的规划和整理,所以对于前面推延过来的任务也要重新写一次,这个理解很重要。

如果你使用 Org-mode,可以理解为每日都是整理好的 Agenda。如果日程比较多,可以对应日历页面来共同实现。

要买的东西

循环购买列表,不需要打勾,但标记上次购买时间。

待购列表,标记是否已经购买。

然后只需要查阅这两个列表就可以快速的确定自己有哪些需要满足的需求,然后选择、购买。

一个重点隔一段时间去整理和重新书写这两个列表,因为纸笔不容易再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所以定期的整理是十分必要且必须的,这也是十分符合 GTD 理论的做法。

总结

想清楚了这些,我开始理解:子弹笔记是被索引和时间两条线索贯穿的笔记方法。而我以前只是了解了它使用符号进行标记的形式,而没有理解到它深层的逻辑。

还有一点,一些东西虽然被写下来了,但并不意味着它只是等待着被完成的时候标记一下,而是应该随着时间线不断去更新的。即便没有变化,也应该随着整理而被重复的书写,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想法随着时间而埋没掉。即笔记是活的,应该处于不断的整理和更新之中

一些新手可以的疑惑

笔记本(纸质)就是用的,并不是一定要一次写对,整整齐齐。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事态变化,所以一些东西是需要更新(重写)的。不要抵触把某些写过的东西重写一遍,这是非常正常的数据更新。

是的,这样的更新会导致笔记顺序的错乱。所以分阶段总结是必要的,比如很多人的子弹笔记是按月进行划分的。这样在结构上会感到更加清晰。

但也可以更随性,毕竟有索引(否则我们设置索引的意义是什么呢?),还可以有各种索引贴,各种书签……实体笔记的灵活性就在这里,而使用的痕迹其实是很美妙的。不要怕乱,去用它就对了。

区别

感觉我讲的这些和别人讲的区别不大,还远没有别人讲的细致。

我以前对于子弹笔记的用法也是烂熟于心的,原则上是很简单的,剩下的基本属于锦上添花的技巧,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便没多写(懒

但那只是知其然。所以我一直没能把它用起来。

这一次灵光一现,理解了每一个设定的为何如此设定,这些是为了哪一个底层目标服务的,这是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可以照猫画虎,惟妙惟肖;知其所以然,可以放下所有束缚,随心所欲。这里面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我现在用起这套方法来已经可以毫无顾忌了,开始明确的知道自己以后需要定页本,甚至是厚厚的定页本,知道自己需要购买一批索引贴,甚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索引贴,怎么使用……一切都是那么清明,再无迷雾遮眼。


如果你觉得有用,就请小老鼠喝杯咖啡吧~老鼠爱发电 (渴望的小眼神

3 个赞

+N
但我近来一年多处于严重的懈怠状态,没法完成什么项目(无论大小)
偶尔有些许动力想稍微完成些边边角角的零散活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如何优雅地展现当前可完成任务?

一个项目的诸多子任务都存在前置条件,类似只有完成了任务A才能进行任务A1,完成了B和C才能开始D等等。
假如说今天我只有3点富余能量,那有没有今天的我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的困境就是我往往在找到这一适合的任务之前就已经燃烧殆尽了 :joy:

在不使用正经的项目管理软件的情况下,有没有实现这一需求的“技巧”???
简单的说就是如何为任务添加一个“优雅的”(自动更新的)“依赖”属性
比如 任务 A1 仅与 任务A0 存在依赖关系,A1当前状态为依赖层级=1,依赖数值=1,当 A0 标记完成后,A1 的状态更新为依赖层级=0,依赖数值=1

这样子我就能在低动力时去完成低依赖(层级)的边角任务,高动力时去集火高依赖(数值)的重要关卡,而不是把精力都浪费在思考今天能干啥……

想不出来。

子弹笔记可以胜任,但本质上是勤劳的手动更新和不断整理

额外技巧:内容多了虽然有标记,但是已完成和未完成直接的区别也不是很明显。于是我用热可擦笔在前面进行标记,这样的加重标记可以随意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