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鼠的笔记碎片(鼠片)】2024w44

https://zji.me/b09770e8-645e-4c7b-9c16-2449153e2c44.html

求学

我想明白一个问题:很多人所谓的“求”,是想要,而不是想学。

笔记

重读(速读)子弹笔记,收益颇丰。(其实我只看了一遍它的标记系统

复杂

一切试图把问题复杂化的讲解,都应该引起警觉,并尝试反方向思维,以验证这种复杂化是否是必须的。

无凭

我觉得热力图(Heatmap)在 Obsidian 里面是个美丽的小废物,初看时很好看,觉得自己很需要,但实际用起来,这东西用来表达什么呢?每天创建了几篇笔记?我一天一篇日记,但我的日记是按日期存放的,每年的一月一号都在同一篇笔记里,以此类推,也就是有 366 篇之后就不会再增加了。其他的比如记账,也是一直在一两篇笔记里更新内容。如果按着更新日期,Obsidian 又只记录最后一次更新,就意味着中间的很多次更新都被忽略了。这和 Github 上的逻辑不一样,Github 是每次保存(提交,可以理解为一次全库保存)记一次,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什么,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Obsidian 中依据现有的属性做出来的热力图就参考价值非常低了。而且默认的 ctime 和 mtime 是文件属性,而这些属性可能被同步工具等修改,就变得更加不值得参考。

结束

这可能是发布的最后一篇周记了。也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笔记体系变化,我的周记开始变得复杂了,真的做成了每周总结,掺杂了很多生活信息,就不方便发不出来了。(也许以后会规划新的发布形式吧,不知道,至少目前还没清晰的计划)

提前规划下一年的笔记体系什么的,这很正常,但是像我这样不等换新本子就开始应用新的笔记体系的少一些。当然了,数字笔记也没什么新本子可言。

回归

传统笔记方法花了好多年去发展完善,数字笔记法的年头可就少太多了,而且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是方法是不是真的跟上了技术的步伐做到足够完善……感觉很多还是传统笔记法的换皮。

但是传统笔记法因为是依靠纸笔作为媒介,任何修改、编辑、翻查,都潜在地隐含了重温,思考,整理等,这些也恰恰是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现在数字化笔记努力提高效率,带来便捷的同时,省略的好像也恰恰是这些部分(Doge

但是后来在群里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大家对这点的理解并不一致,而原因是大家存储的数据类型和使用方法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于是结论自然也不同。

不过我还是要将纸质笔记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互为补充。

2 个赞

每年的一月一号都在同一篇笔记里

有种很妙的感觉

可以去了解一下五年日记,就是一种本子,每年的同一天都在一页上,这样写着今天的日记,看着前几年同一天的记录,很赞!于是我在数字笔记中使用了这个设计。

1 个赞

哇,这个好赞!可以看看独属于自己的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