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录入一本书的电子版,我们会使用以下方法:
1,裁去书脊,进入馈纸式扫描机扫描
2,专用的书籍扫描机
3,一张一张拍
上述方法或耗时耗力,或成本较高
使用如下翻书姿势,录制一个视频,通过适当处理,或许可使其成为电子版
是否有能够实现此功能的软件?
进一步思考
是否还有更优的方案?
若要对此功能进行实现,应该使用何编程语言?
若需要,应该配合何图像处理库?
一般地,录入一本书的电子版,我们会使用以下方法:
1,裁去书脊,进入馈纸式扫描机扫描
2,专用的书籍扫描机
3,一张一张拍
上述方法或耗时耗力,或成本较高
使用如下翻书姿势,录制一个视频,通过适当处理,或许可使其成为电子版
是否有能够实现此功能的软件?
进一步思考
是否还有更优的方案?
若要对此功能进行实现,应该使用何编程语言?
若需要,应该配合何图像处理库?
你也看到了,从这个角度,镜头完全无法对焦
目前有照片到PDF电子书的一系列工具,包括里面的图片裁剪,纠斜,图像处理(提高清晰度),黑白二值化,压缩,添加PDF目录,OCR为可复制的PDF等一系列的工具
相关工具参考老马的博客,都是他开发的,下面这个链接是他对于如何简单快速的扫描书籍(纸质书到每一页的照片)的设想方案,里面详细的提到了各种扫描方案和专业的扫描仪器的情况
DIY书籍扫描仪简介v1.4 - strnghrs - 博客园
具体的文档见他的百度网盘共享,包括他的软件发布也在里面
老马的原创空间搬家通告(内附软件下载地址) - strnghrs - 博客园
所以你如果有耐心,可以跟着里面的教程自己用手机一页一页拍照,可以配合脚踏开关或者里面提到的简单装置获得较好的效果(其实一本书两三秒一页也就半个小时的事情)
得到每一页的照片之后的后续处理流程,参见软件发布里的comicenhancepro的相关教程,这个软件是进行照片处理的,处理得到效果良好的书籍照片,然后封装成PDF,后续这里如何封装如何添加书签如何OCR涉及到一系列其他软件,几句话说不清楚,但都很简单,总之要从CEP开始,这一步的图像处理是最难的
如果你想偷懒,直接录个视频,那就需要打通从视频到每一页的照片的提取过程,再接上上面那一套流程
首先要确保你的拍摄设备真的能拍清楚每一页,而且每一页都是完整的,没有被遮挡,就假设你水平高超手工操作能解决这个问题吧
然后你就得训练人工智能了,通过搭建神经网络,或者使用现有的图像识别模型,比如Yolo;人工对多个这样的视频进行提取,提取出符合要求的图片,告诉你的模型这一个图片是完整的书页,分类为正确,那一个不是完整的书页,分类为错误;并充分考虑翻书的各种情况,比如纸张的颜色可能变化,光线的强度可能变化,普通的文字页面和带有图片的页面,黑白的页面和彩色的页面等等……反复调整模型参数并优化训练的数据,直到你的模型被训练的可以达到较好的精度,比如100页只漏掉一两页需要人工补拍的程度,差不多就可以用了
就这个训练难度和工作量,至少一篇985的硕士毕业论文是有了
如果能做出来,再简单封装一下后续的图像处理功能,这将改变整个图书扫描行业,至少可以以每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价格卖给各个图书馆或者档案馆,从此实现财富自由了……
我不是很专业,没有自己训练过这种模型,应该也不是不能做吧,但能做到什么程度,以及里面具体的难度我就无法估计了,也或许这训练过程没有那么难,也可能可以直接交给GPT这种大型智能模型大力出奇迹直接告诉它你要什么就可以了
馈纸式扫描机, 除了贵和有损外, 没别的毛病
最大问题是没法对图书馆借的书用这招
一边翻书一边照相, 确实好主意, 专业设备都是这个套路, 除了更贵, 没毛病
图书馆有专用的大型扫描设备,七位数的价格,带自动翻页的功能,还不损伤书籍。
首先要确保你的拍摄设备真的能拍清楚每一页,而且每一页都是完整的,没有被遮挡,就假设你水平高超手工操作能解决这个问题吧
我个人感觉不难,这个稍后讨论,我们先解决下面两个技术问题
然后你就得训练人工智能了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去问了chatGPT,它在我的第三种思路下给出两种算法,其中第二种表现优良
其实也没那么难(?)一共测试了三个思路,八种算法。分别是:捕捉物体运动速度、比对图像差异、计算图像清晰度
其中,计算图像清晰度简单直接,并且效果较好
稍后将把代码、编译结果和示例文件一并附上
简单封装一下后续的图像处理功能
这个我觉得不是啥大事,因为我压根就没准备做…我的意思是已经有很多成熟的ocr和页面提取之类的模型和服务了。我的设想是此工程只负责接受翻动书页的视频,输出含有每一页清晰图像的PDF。如果有需要,可以把此工程作为一个组件集成到某软件中
哇,这行动力!
昨天回去之后我也想了一下,传统的图像处理方法确实可以有这样的思路,但是你这里前两个思路我觉得都要和翻书的动作配合,怎么翻书这个事情我想不到什么好的方案,计算图像清晰度这个好像也是,得要求你翻到那一页的时候出现明显的停顿
我说的图像处理其实就是为了做这个,上面老马的那堆软件都是从传统的图像处理的方向来做的,得手动为每个项目单独调参,这个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同一个图像每个区域的算法是一样的,如果遇到光照问题或者局部模糊就很难搞了,我自己用他的方案给很多扫描的电子书做了优化,所以这里经验比较多
确实现在很多手机的相机都有拍摄文档的功能了,相比上面的手动调参可能差一点但是也不多,八九十分的样子,但我也不知道里面的具体实现是怎么做的,我猜多半是神经网络模型,可能就是一些预训练,然后遇到这类事情出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样,“或许”可以实现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不同的处理这样
视频大概要求到这个清晰度和这个速度(下面的示例截取完整版本的3s,并由4k压缩到720p)
这个确实比较好,但你这样翻感觉对纸张硬度和韧性有要求,应该得偏硬才行
另外建议你看一下我上面发的链接,里面老马对于扫描之后的图片弯曲矫正的各种问题的讨论,你视频里这种情况提取照片出来我不知道能不能比较好的对图像展平
我试了一下,对快翻的技巧要求还是挺高的,保证每一页都能清晰完整地展示出来
录制主要解决的是“触发拍照”的麻烦,慢点翻+高清录像感觉也可行。
后期处理我的想法是,使用 ffmpeg 把视频拆成图片,OCR 识别每张图的第一个自然段,把重复的自动放在一起,然后再整理挑选。
民间 DIY 比较常见的方式是搭一个 V 形的架子放书,再压平,固定好相机和光源。
实际上对于76页的视频,丢失一页,模糊三页(其中最后一页模糊是一个Bug,不是算法的问题,可以修复)
程序以及示例视频
在上图所示的精度下,利用夸克的提取文字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程序处理的结果、扫描的最终结果稍后附上
使用 ffmpeg 把视频拆成图片,OCR 识别每张图的第一个自然段,把重复的自动放在一起,然后再整理挑选
对于高清录像,第一步对于算力和内存的要求就已经太高了。它作为初步处理的方案是不合适的。这个我在初二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利用百度飞桨的模型试验过了
但是您提到的这个方案非常适合在对图片进行粗筛选后再进行的细筛选!我稍微改进一下:
做两件事:识别页码,随机挑选区域进行识别。
这样得到两个数据:页码和识别的“置信度”
依照此二数据,就可以标识出现模糊的页码或漏掉的页码,自动排除重复的页码,方便进行手工补录
首先要确保你的拍摄设备真的能拍清楚每一页,而且每一页都是完整的,没有被遮挡,就假设你水平高超手工操作能解决这个问题吧
对于纸张确实有较高的要求。A4或者B5大小的书本,要纸张不那么薄才可以;对于较宽的书本,纸张韧性要足够
正在思考改进方法…
刷到一篇和本帖有些相关的文章,可用于拓展思路
带着数字化「摘录者」重返纸质阅读 - 少数派
用手机录制了一段翻书的视频,视频角度没有示例的那么倾斜(如果非要那么倾斜可能过一遍叫做模型也无法使用)。然后用电脑转成了1080P,每秒4帧。
目前手头可以使用的模型只有 Gemini2可以直接读取视频,其他的比如豆包1.5,还有 Kimi 都需要转成图片。然后用 screen gif处理了视频,自动删除60%相近的帧,然后在每隔一秒删除八帧,可为的减少人工干预。所以全程用了这个参数,有可能在内容的完整性上不那么好,好像把头页的内容给删掉了。
这是一段翻阅书籍拍摄的视频,请帮我提取书中的文字,去除重复的文字。请删除第一页和第十页的内容,把其他的内容合并到一起
电影电视里的一种场面特别容易打动我,那就是主人公看着他唱歌的时候,太阳照常升起》里就有这样一幕,黄秋生戴着白毡,唱着《极乐园》也不知是嘲讽,那还有五个摇滚的姑娘,光着脑袋,光着脚的随波要求。
拍电影的人大概也发现了这个秘诀:把音乐唱歌的人格化外调,弹琴唱歌的都特别令人难忘,要塑造内心丰富的正面人物,没有比弹琴唱歌更好的方法了。阿伦巴克电影《宁死不屈》里,吉他队员一直在弹着吉他唱歌,《情比巴黎》里,奥黛丽·赫本弹着吉他,坐在消防楼上唱着他那忧郁的青春,我们中国内地自己的电影电视也不缺少弹琴唱歌的场面,《路边吉他队》,《吉他歌手》,《吉他回旋曲》,还有《铁道卫士》和《冰山上的来客》——尽管他们弹的不是吉他,但一举一动,还有(吹奏),还有的电视剧也影响着七零年代文艺片,要让一个人登上银幕的绝招,没有比弹琴唱歌更好的办法。
现实生活中,有才艺的人格外容易打动人,然而,大部分才艺都没有弹吉他唱歌的效果来得直接,大学里有个同学,研究论证,和所有融合的人总是相处不好,然而他懂得弹吉他,偶然弹着吉他,低低地唱一曲,有的人立刻原谅了他所有作为,那说话也好像颜色起来,而且这种效果至少能够持续半个月。一个人不可能时时都触动人心,但至少要有一个触动人心的刹那吧,哪
舞蹈唱歌的刹那,是竭尽全力强行让自己美起来的刹那,仅仅是这种努力,也让人感动。
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吉他时刻”,例如我们单位年年都要组织文艺会演,参加演出的都是同事,几十一年在一层办公楼上办公,互相帮衬,互相温暖也互相使坏,排挤,打小报告。即便没有这些龌龊,就是天天四目相对地看下来也看惯了,何况跳的都是尴尬的舞,唱的都是烂大街的歌。走上台前,大家还为谁抢先穿走了较为合身的裙子而嘀嘀咕咕着。然而,只要上了台,灯光打着,裹着皱巴巴的衣服,被几百几千双眼睛盯着,在是惊慌失措的人,也要心无旁骛地表演其中吧。要抬头挺胸地做英雄儿女状,要努力体会音乐的气氛,工作中的对头被托举到了三米高处。仍要聚精会神地把她抱住,舞台是能激发人光明面的地方,所有人在那时都刺眼,必须强行使自己美起来,所以,我一边觉得这种会演劳民伤财,在那种时刻却也感动了。
而这点美好,这点感动,这点努力,足够人和人和谐相处近三五个月。一个人身上刹时光芒,那点耀眼的光辉,也足够消除人身上粗糙的表皮,哪怕三天才,甚至更短的时间。
把“信息传递不通畅”默念一遍,确定了“遗忘”才是最严重的行为之后,我把我们看到的与一项科学实验有关的信息转还在下面——可能这根本是谣言,可能以讹传讹的成分,可能我这个文科生的理解更是谬误百出,但至少,我不是原始的肇事者。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在瑞士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将在2008年7月7日进行首次对撞。
这部机器对撞有可能产生的状况,例如是否会出现“黑洞、奇异物质、超极限和真空的相变”等都有争议,它有助于揭开的“四大物宇之谜”我也完全不了解,但有一项作用我很想偷偷看了:这次对撞产生的能量,会让时间折叠,也就是说,它一部分的作用,是“时间机器”的功用!
假如这是真的,我们立刻就面临如何使用它的问题,已经有无数电影在这方面给出了答案,《回到未来》、《时光倒流七十年》、《费城实验》、《黑洞频率》、《时间机器》、《蝴蝶效应》……穿越小说也算,但它比较投出,主人会回到清朝明朝,就是为了在后宫和妃子们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时间机器”,是一项针对“命运”的机器。
我们所有信仰的核心,其实都是对于“命”的信仰,我们知道有了它,接受它,顺应它,甚至违背它,却唯独不能不如改变它,所以,即便《回到未来》有着最大的胆怯,在改变命运的可能性都悄然起步一步不肯改变命运,只敢对命运做某种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例如让自己跟喜欢的女孩结婚,让自己得到心仪的女孩,让在“现在”成为事实的事,不要横生枝节,例如主人公父母的结合(这直接影响到了主人公在“现在”存在的可能性);只有反面角色,才大胆地利用时间机器大发横财,成为唯一一方的财富,并且强加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女子,这里反映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某种恐惧感,说明了对“命”的敬畏,是我们最基本的信仰,是根本不可能触碰的底线。但LHC,却有可能撼动我们从没动摇过的最后一条东西——“命”。
我立刻就想到自己,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会做些什么?基于对时间机器性能的不了解,我不知道,若我对自己的命运进行大范围的修改,会不会引起《回到未来》中所说的那种宇宙大爆炸,我只敢在小范围干涉一下过去的自己。我要回到我的高中时代,告诉十四岁的我,要学理科,不要学文科,要像前排的金美钟同学和邱川同学那样,好好学习,更不要在考试前还抱着一本古龙小说猛读,我还要告诉二十三岁的我一定要考研数学,这样,在1994年,就将有一大笔钱供我母亲做器官移植手术。我还要在2005年的那个下午,在遇到的中学同学杜秉的面前,诚恳地告诉他,单位组织的体检一般都是走草,他必须赶快去做次全面的体检,尤其要进行严格的影像学检查,这样,2007年7月的葬礼,也就不存在了。
我还要在2008年5月,竭尽一切可能说明将要到来的那场地震,即使当作妖言惑众也再所不惜。如果一切都不奏效,我愿意募集到许多许多钱,把周杰伦请来,在那天下午那个地方举行一场免费的露天演唱会。其实,我更想请我的偶像刘德华来开演唱会,但我知道现在的孩子更多更喜欢周杰伦。当然,你我都知道,我为什么反复强调,一定要让孩子们都来看这场演唱会。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杂志上,经常会选登电影台词,帮助中学生学习口语和了解欧美青少年的生活背景,但奇怪的是,入选的电影,经常是悲情片。为什么悲情片有那么多的篇幅,来推举主人公(通常是青少年)的生活,恋爱,从银幕上小小的悲痛呢?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以完整的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被杀人狂追杀的时候,我们才会报以同情和关爱,他们的遭遇,才会成为悲剧。电影《黑暗》和《疯狂的代价》(我以为它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最好电影之一)也是这样,《黑暗》用许多篇幅描写少女露丽丽的内心世界,她写诗,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她努力装扮自己,想去参加舞会。并渴望得到男生的追捧,《疯狂的代价》中,开篇就是被绑架给为命运不安快乐的生活,两部电影且都以浴室中少女沐浴的戏开始,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就是她们美好的一面,她们以完整的、美好的人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她们后来的悲剧才成为撼动人心的悲剧。
前几年,范冰冰饰演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与那松林辩论,所用的策略之一也是如此,范冰冰最后获得了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因为电视上的他,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出现的,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站得住脚(网友redtrose认为,范是真正挑战的道德底线;道德上没有对错,高下区别,她倾向于认为,不为高尚和高尚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但他的
观点毕竟单薄立体,他的形象也是如此。他有朋友,有支持他的学生和同事,他的朋友因为气愤,说话都有点打嘴巴,观众于是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有完整的人性,虽有弱点,虽然是狡猾,却获得了解。而作为对立面的那松林,则没有完成自己的形象塑造,他观点单一,作风粗暴,时刻挥舞道德大棒,观众是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扑克牌上走下来的扁平人。
表现自己完整的人性,是危机公关时赢得支持的好办法。李秉宪向李亚鹏说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孩童”,就是在表示,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有完整的家庭,完整的生活轨迹,更有完整的人性,不应该被轻易否定和判决。“超女”比赛中,张靓颖告诉大家,她和母亲曾经过着艰苦的日子,《美国达人》比赛中,那个有春天般嗓音的孩子告诉大家,他因为唱歌和肥胖,在学校里常常遭人嘲笑,被绑架的孩子的父母在电视上呼吁的时候,也常常告诉邻里和群众,孩子很友善,很容易相处,喜欢漫画和小动物,他们不希望他们被物化和异化,希望他们被当做人,获得比较慎重地对待。
使一个人被孤立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在没有机会展示完整的人性,陷入单一扁平的,约定俗成的形象黑白之中去。“后妈”,“道貌岸然”,都有最简单的介绍和集体心理注解,而网络上网友对骂,也一定要破坏对方是完整人性丰满美好的一面,“她,网名‘春花梦露’,本名‘张秀珍’,家住某市某县某村某大队”,一个比天高高耸荡的形象立刻跃然网上。
香港电影《跛豪》里有句著名的台词:“人过了三十,或多或少要有一些渣滓傍身才可以的。”
这句话很有意思,电影里的警局警察充当卧底,却被识破,送命都丢了,还得到了黑帮头子“跛豪大佬”的评语。于是警察中的文艺青年分子陈文龙(曾江饰演)被迫逃出来,去演艺学校学习演技。进了演艺学校的陈文龙,对表演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演技始终停留在警局春晚联欢晚会上谈学逗唱的阶段,将“浮夸、肤浅、分神、表面、造作、生硬、虚假、卖弄、夸张”等等表演的毛病犯了个遍,更何况,新的任务让他徘徊在“自我”和“身份”消失的危机感中,他的内心还在不断追问“演还是不演”?终于怀揣着半生不熟的演技接受了新任务,果然被识破,差点儿丧命。终于他明白了,不演,就要死。
生活里到处都需要演技,有的时候,确实严重到“不演就死”的地步。朋友小朋友所在的银行营业部,有人携款逃跑,小同事命协助警方追逃,深入“三不管”地区,与悍匪斗酒,他必须摘掉眼镜,换了衣服,让他们相信自己在这一行“奋斗”多年,一败之间,生死相逼下,演技获得突破性进展。最终大仇得报。犹如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生死决斗前的夜晚,用一个时辰悟出了武功秘籍中最核心的秘密。
多数时候演技没有这样严重,但演技仍是生活必需的,而且不必等到三十
岁后才学习和施展。从小学课堂上楚楚可怜的“忘记带作业本”到进入公司后的“路上堵车”,一次一次,我们都在磨炼自己的演技,最终总能找到用武之地。大姐黄鹂去读第一笔生意时不过二十出头,还在大学读渡,她披上一头艳丽上黑框眼镜,与对方谈论育儿心得,最后出现在招标现场时,手镯、手表首饰,旁边有个神情冷漠的护士拎着吊瓶,这样紧张、怪异、虚伪的人气场下……她胜了。老兄宋毅为去夜总会解决自己弟弟惹下的麻烦,戴上了桃红色眼镜,穿上闪亮的衣服,雇了体育系半个班的男生跟在身后,心头不断闪现吴镇宇和尼古拉斯·凯奇的经典角色……他也胜了。生活不一定要通良为善,生活通良为优。
要做到这一切,必须要放下“自我”与“身份”,并且放弃追问。最喜欢叶弥成名作《成长如歌》中的那个弟弟,一旦他放下心中青春的纠结和原来的执着,也就成了商场上左右逢源的好手。因为他终于知道:“人生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驳天;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
不过,勇敢地展现了演技,却被识破,真是天大的耻辱,朋友的生意和生活都出了大问题。他却牢牢记着刚进入商场时前辈的训导:“出现问题不要紧,要紧的是被人看出来,因此更加得不到帮助。”每天默默唱着跑车里跑,却有朋友看了出来,主动提供安慰,他非常生气,半是恼怒半是自嘲地道:“可以侮辱我,但不应当侮辱我的演技!”
请帮我按照图片的编号顺序抽取其中文字,然后删除重复的部分,合并最后的文本输出给我
琴唱歌的刹那,是竭尽全力强行让自己美好起来的刹那,仅仅是这种努力,也让人感动。
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吉他时刻”,例如我们单位年年都要组织的文艺会演。参加演出的都是同事,十几二十年在一层办公楼上办公,互相帮助、互相温暖也互相使坏、排挤、打小报告。即便没有这些龃龉,就是天天四目相对地看下来也看烦了,何况跳的都是艳俗的舞,唱的都是烂大街的歌。在上台前,大家还为谁抢先穿走了较为合身的裙子而嘀咕着。然而,只要上了台,被灯光打着,裹着貌似华丽的衣服,被几百几千双眼睛盯着,任是最彪悍的人,也要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吧,要抬头挺胸地做英雄儿女状,要努力体会音乐的气氛,工作中的对头被托举到了三米高处,仍要聚精会神地把他接住。舞台是最能激发人光明面的地方,所有人在那时那刻,必须强行使自己美好起来。所以我一边觉得这种会演劳民伤财,在那种时刻却也感动了。
而这点美好,这点感动,这点努力,足够人和人和谐相处上三五个月。一个人身上刹时的光芒,那点细细的光辉,也足够润泽人性粗糙的表面,哪怕只有三天,甚至更短的时间。
把“传谣信谣不造谣”默念一遍,确定了“造谣”才是最严重的行为之后,我把我看到的与一项科学实验有关的消息转述在下面——可能这根本是谣言,可能有以讹传讹的成分,可能我这个文科生的理解更是谬误百出,但至少,我可不是原始的肇事者。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在瑞士建设的大型强子对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将在2008年7月7日进行首次对撞。
这部机器对撞有可能产生的状况,例如是否会出现“黑洞、奇异物质、磁单极和真空态的相变”等都尚有争议,它有助于揭开的“四大宇宙之谜”我也完全不了解,但有一项副作用我却貌似看懂了:这次对撞产生的能量,会让时间折叠,也就是说,它一部分的功用,是“时间机器”的功用!
假如这是真的,我们立刻就面临如何使用它的问题,已经有无数电影在这方面给出了答案。《回到未来》、《时光倒流七十年》、《费城实验》、《黑洞频率》、《时间机器》、《蝴蝶效应》……,穿越小说也算,但它比较没出息,主人公回到清朝明朝,就是为了在后宫和妃子们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时间机器”,是一项针对“命运”的机器。
我们所有信仰的核心,其实都是对于“命”的信仰,我们知道如何了解它、接受它、顺应它,甚至违背它,却唯独不知如何改变它。所以,即便《回到未来》有着最大胆的狂想,在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前却悚然止步——它不敢改变命运,只敢对命运做某种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例如让自己懦弱的父亲强悍起来,让自己得到心仪的女孩,让在“现在”成为事实的事,不要被篡改掉,例如主人公父母的结合(这直接影响到了主人公在“现在”存在的可能性)。只有反面角色,才大胆地利用时间机器大发横财,成为雄霸一方的财阀,并且强娶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女子。这显示了我们对改变命运的某种恐惧感,说明了对“命”的敬畏,是我们最基本的信仰,是最不可碰触的人类底线。但LHC,却有可能动摇我们从没动摇过的最后一样东西——“命”。
我立刻就想到自己,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会做什么?基于对时间机器性能的不了解,我不知道,若我对自己的命运进行大范围的修改,会不会引起《回到未来》中所说的那种宇宙大爆炸。我只敢在小范围干涉一下过去的自己,我要回到我的高中时代,告诉十四岁的我,要学理科,不要学文科,要像前排的金美钟同学和岳川同学那样,好好学习,更不要在考试前还抓着一本古龙小说猛读。我还要告诉二十三岁的我一组彩票中奖数字,这样,在1998年,就将有一大笔钱供我母亲做器官移植手术。我还要在2005年的那个下午,在遇到我的中学同学杜贵的那一刻,诚恳地告诉他,单位组织的体检一般都浮皮潦草,他必须赶快去做次全面的体检,尤其要进行严格的影像学检查,这样,2007年7月的那场葬礼,也就不存在了。
我还要在2008年5月,竭尽一切可能说明将要到来的那场地震,即便被当作妖言惑众也在所不惜。如果一切都不奏效,我愿意募集到许多许多钱,把周杰伦请来,在那天下午那个地方举行一场免费的露天演唱会,其实,我更想请我的偶像刘德华来开演唱会,但我知道现在的孩子多半更喜欢周杰伦。当然,你我都知道,我为什么反复强调,一定要让孩子们都来看这场演唱会。
观点毕竟丰满立体,他的形象也是如此。他有朋友,有支持他的学生和同事,他的朋友因为气愤,说话都有点打磕巴。观众于是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性,虽有弱点,虽然是异端,却获得了理解。而作为对立面的郭松林,则没有完成自己的形象塑造,他观点单一,作风粗暴,时刻挥舞道德大棒,观众是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扑克牌上走下来的扁平人的。
表现自己完整的人性,是危机公关时赢得支持的好办法。李鬼向李逵表白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孩童”,就意在表示,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有完整的家庭,完整的生活轨迹,更有完整的人性,不应该被轻易否决和判决。“超女”比赛中,张靓颖告诉大家,她和母亲曾经过着艰苦的日子;《英国达人》比赛中,那个有着天籁般嗓音的孩子告诉大家,他因为唱歌和肥胖,在学校里常遭人嘲笑;被绑架的孩子的父母在电视上呼吁的时候,也常常告诉绑匪和群众,孩子很友善,很容易相处,喜欢漫画和小动物。他们不希望他们被物化和异化,希望他们被当做人,获得比较慎重的对待。
使一个人被孤立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没有机会展示完整的人性,陷入单一扁平的、约定俗成的形象窠臼之中去。“后妈”、“通缉犯”,都拥有最简单的介绍和集体心理注解,而网络上网友对骂,也一定要破坏对方虚拟人性丰满美好的一面,“她,网名‘春花梦露’,本名‘张秀珍’,家住某市某县某村某大队”,一个心比天高虚伪寡薄的形象立刻跃然网上。
香港电影《戏王之王》里有句著名的台词:“人过了三十,或多或少要有一些演技傍身才可以的。”
这话有来历。电影里的警局派警察充当卧底,却被识破,连命都丢了,还得到了黑帮头子“演技太差”的评语。于是警察中的文艺骨干分子陈文龙(詹瑞文扮演)被选拔出来,去演艺学校学习演技。进了演艺学校的陈文龙,对演技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演技始终停留在警察局春节联欢晚会上说学逗唱的阶段,将“浮夸、肤浅、分神、表面、造作、生硬、虚假、卖弄、夸张”等等表演的毛病犯了个遍,更何况,新的任务让他徘徊在“自我”和“身份”消失的危机感中,他的内心还在不断追问“演还是不演”?终于怀揣着半生不熟的演技接受了新任务,果然被识破,差点儿丧命。终于他明白了,不演,就要死。
生活里到处都需要演技,有的时候,确实严重到“不演就死”的地步。朋友小胡所在的银行营业部,有人携款逃跑,小胡奉命协助警方追逃,深入“三不管”地区,与群匪斗酒。他必须摘掉眼镜,换了衣装,让他们相信自己在这一行“奋斗”多年,一夜之间,生死相逼下,演技获得突破性进展,最终大获全胜。犹如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生死决斗前的夜晚,用一个时辰悟出了武功秘籍中最核心的秘密。
多数时候虽没有这样严重,但演技仍是生活必需的,而且不必等到三十岁后才学习和施展。从小学课堂上楚楚可怜的“忘记带作业本”到进入公司后的“路上堵车”,一次一次,我们都在磨炼自己的演技,最终总能找到用武之地。大姐黄鹤去谈第一笔生意时不过二十出头,还在大学就读,她换上一身旗袍戴上黑框眼镜,与对方谈论育儿心得,最后出现在招标现场时,手臂上扎着吊针,旁边有个神情冷漠的护士持着吊瓶,这样嚣张、怪异、震人的气场下……她胜了;老兄宋毅为去夜总会解决自己弟弟惹下的麻烦,戴上了粉红色的眼镜,穿上闪亮的衣服,雇了体育系半个班的男生跟在身后,心头不断闪现吴镇宇和尼古拉斯·凯奇的经典角色……他也胜了。生活不一定逼良为娼,生活逼良为优。
要做到这一切,必须要放下“自我”与“身份”,并且放弃追问,就像叶弥成名作《成长如蜕》中的那个弟弟,一旦他放下心中青春的结和原来的执著,也成了商场上左右逢源的好手。因为他终于知道:“人生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
不过,勇敢地展现了演技,却被识破,真是天大的耻辱。朋友H的生意和生活都出了大问题,他却牢牢记着刚进入商场时前辈的训导:“出现问题不要紧,要紧的是被人看出来,因此更加得不到帮助。”每天歌照唱舞照跳车照跑,却有朋友看了出来,主动提供安慰,他非常生气,半是恼怒半是自嘲地道:“可以侮辱我,但不应当侮辱我的演技!”
有人对日本电影《如月》提出质疑,认为不真实。
故事中,五个男人聚在一间屋子里,悼念自己对她的一腔热忱,他们搜集她的每一张照片,在屋子外面彻夜站岗,给她写了两百多封信。得不到一封回信,就被裱起来,当做宝物给每一个人看。有人上蹿下跳、伏地呜呜怪叫。
《如月》有许多值得质疑的地方,但粉丝质疑的人一定没见过一个活的粉丝,没体会过他/她与家人反目,为她生日去血站献血,接她的飞机。
请帮我按照图片的编号顺序抽取其中文字,然后删除重复的部分,合并最后的文本输出给我
本不利于创建节约型社会。可是,人生的乐趣,不就在这些小小的放纵,小小的不健康里么?
所以,好几次兴致勃勃地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却终于在那种过分健康正常、阳光明媚的气氛里,在那些高呼着“爱”、“梦想”的桥段前败下来。听说后面还有到场人员上台表演和谈感受的项目,我和一同去的朋友因为被分在不同的小组里,说不上话,不得不在角落里互发着短信:“快走!再不走,就要‘骑单车’了!”我们也知道这不礼貌,还是低着头从后门跑出去——外面商场在打折、火锅店需要抢座位。
凡事一旦“刻意”起来,立刻落人案白,“非要这样”和“非不这样”走的都是同一条路,迟早会碰在一起。两种方式所付出的代价也完全一致,就是丧失真实感受。我从不敢反对健康明亮的生活,但若这种生活要以高度控制自己的身心感受,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为代价,那还不如不要。现代管理学倡导“情绪管理”,而那些励志书刊、励志社团的通病,就是竭力主张对人生进行情绪管理,把所有的情绪、感受都纳入同一轨道,最终消灭真实感受。
所以我喜欢《六尺风云》里的费雪一家,喜欢到心有戚戚的地步,因为,普通人所有的一切缺陷,克莱尔和她的妈妈费雪夫人都有,包括一点点废,一点点懒惰。面对人生,她们有时候会迷茫,有时候会绝望,家庭成员之间偶然的交流不畅,她们都有,所有这些缺陷,我们也都有,但唯有这样的人生,才有真实的质感,那点质感,是我们贪恋人生的全部因由。
电影电视里的一种场面特别容易打动我,那就是主人公抱着吉他唱歌的时候。《太阳照常升起》里就有这样一幕,黄秋生拨着吉他,唱着《梭罗河》,也不知是唱给谁,那边有五个揉面的姑娘,吃吃地笑着,光洁的腿绞来绞去。唱歌的刺那特别令人难忘,要塑造内心丰富的正面人物,没有比弹着琴唱歌更好的方法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里,游击队员一直在弹着吉他唱歌,《蒂凡尼的早餐》里,奥黛丽·赫本弹着吉他,坐在消防梯上唱了那首《月亮河》。我们中国内地自己的电影电视也不缺弹琴唱歌的场面,《路边吉他队》、《吉他歌手》、《吉他回旋曲》、还有《铁道游击队》和《冰山上的来客》——尽管他们弹的不是吉他,但一样动人。还有《欢颜》,还有琼瑶电影和众多的七十年代爱情文艺片。要想让一个人笼罩上细细的光辉,没有比弹琴唱歌更好的办法。
现实生活中,有才艺的人格外容易打动人,然而,大部分才艺都没有弹吉他唱歌的效果来得直接。大学里有个同学,顽劣无比,和同宿舍的人总也相处不好,然而他懂得弹吉他,偶然弹着吉他,低低地唱一曲,听的人立刻原谅了他所有的作为,跟他说话也和颜悦色起来,而且这效果至少能够持续半个月。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触动人心,但至少要有一个触动人心的刹那吧。弹琴唱歌的刹那,是竭尽全力强行让自己美好起来的刹那,仅仅是这种努力,也让人感动。
我一边觉得这种会演劳民伤财,在那种时刻却也感动了。能激发人光明面的地方,所有人在那时那刻,必须强行使自己美好起来,所以一边觉得这种会演劳民伤财,但那种时刻却也感动了。工作中的对头被托举到了三米高处,仍要聚精会神地把他接住。舞台是最能激发人光明面的地方,所有人在那时那刻,必须强行使自己美好起来,所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吧,要抬头挺胸地做英雄儿女状,要努力体会音乐的气氛,工作中的对头被托举到了三米高处,仍要聚精会神地把他接住。舞台是最能激发人光明面的地方,所有人在那时那刻,必须强行使自己美好起来,所以一边觉得这种会演劳民伤财,但那种时刻却也感动了。能激发人光明面的地方,所有人在那时那刻,必须强行使自己美好起来,所以而这点美好,这点感动,这点努力,足够人和人和谐相处上三五个月,一个人身上刹时的光芒,那点细细的光辉,也足够润泽人性粗糙的表面,哪怕有三天,甚至更短的时间。
把“传递信谣不造谣”默念一遍,确定了“造谣”才是最严重的行为之后,我把我看到的与一项科学实验有关的消息转述在下面——可能这根本是谣言,可能有以讹传讹的成分,可能我这个文科生的理解更是谬误百出,但至少,我可不是原始的肇事者。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在瑞士建设的大型强子对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将在2008年7月7日进行首次对撞。
这部机器对撞有可能产生的状况,例如是否会出现“黑洞、奇异物质、磁单极和真空态的相变”等都尚有争议,它有助于揭开的“四大物宇宙之谜”我也完全不了解,但有一项副作用我却貌似看懂了:这次对撞产生的能量,会让时间折叠,也就是说,它一部分的功用,是“时间机器”的功用!
假如这是真的,我们立刻就面临如何使用它的问题,已经有无数电影在这方面给出了答案。《回到未来》、《时光倒流七十年》、《费城实验》、《黑洞频率》、《时间机器》、《蝴蝶效应》……穿越小说也算,但它比较没出息,主人公回到清朝明朝,就是为了在后宫和妃子们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时间机器”,是一项针对“命运”的机器。
我们所有信仰的核心,其实都是对于“命”的信仰,我们知道如何了解它、接受它、顺应它,甚至违背它,却唯独不知如何改变它。所以,即便《回到未来》有着最大胆的狂想,在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前却悚然止步——它不敢改变命运,只敢对命运做某种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例如让自己懦弱的父亲强悍起来,让自己得到心仪的女孩,让在“现在”成为事实的事,不要被篡改掉,例如主人公父母的结合(这直接影响到了主人公在“现在”存在的可能性)。只有反面角色,才大胆地利用时间机器大发横财,成为雄霸一方的财阀,并且强娶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女子。这显示了我们对改变命运的某种恐惧感,说明了对“命”的敬畏,是我们最基本的信仰,是最不可碰触的人类底线,但LHC,却有可能动摇我们从没动摇过的最后一样东西——“命”。
我立刻就想到自己,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会做什么?基于对时间机器性能的不了解,我不知道,若我对自己的命运进行大范围的修改,会不会引起《回到未来》中所说的那种宇宙大爆炸。我只敢在小范围干涉一下过去的自己,我要回到我的高中时代,告诉十四岁的我,要学理科,不要学文科,要像前排的金美钟同学和岳川同学那样,好好学习,更不要在考试前还抓着一本古龙小说猛读。我还要告诉二十三岁的我一组彩票中奖数字,这样,在1998年,就将有一大笔钱供我母亲做器官移植手术。我还要在2005年的那个下午,在遇到我的中学同学杜贵的那刻,诚恳地告诉他,单位组织的体检一般都浮皮潦草,他必须赶快去做次全面的体检,尤其要进行严格的影像学检查,这样,2007年7月的那场葬礼,也就不存在了。
我还要在2008年5月,竭尽一切可能说明将要到来的那场地震,即便被当作妖言惑众也在所不惜。如果一切都不奏效,我愿意募集到许多许多钱,把周杰伦请来,在那天下午那个地方举行一场免费的露天演唱会,其实,我更想请我的偶像刘德华来开演唱会,但我知道现在的孩子多半更喜欢周杰伦。当然,你我都知道,我为什么反复强调,一定要让孩子们都来看这场演唱会。
中学生英语学习类的杂志上,经常会选登电影台词,帮助中学生学习口语和了解欧美青少年的生活情景,但奇怪的是,人选的电影,经常是恐怖片。为什么恐怖片会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摹主人公(通常是青少年)的生活、恋爱,以及舞会上的小小艳遇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以完整的人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被杀人狂追杀的时候,我们才会报以同情和紧张,他们的遇难,才会成为悲剧。
电影《嘉丽》和《疯狂的代价》(我认为它可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嘉丽》和《疯狂的代价》(我认为它可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最好的电影之一)也是这样。《嘉丽》用许多篇幅描绘少女嘉丽细腻的内心世界,她写诗,她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她努力装扮自己,好去参加舞会,并渴望得到男生的邀舞,《疯狂的代价》中,开篇就是姐妹俩相依为命却不乏快乐的生活。两部电影且都以浴室中少女沐浴的戏开始,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就是她们美好的一面,
这不是量子速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