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次看到这个页面,挺震惊的。

https://adssettings.google.com/authenticated

无数人担心的隐私问题,其实就是这个。

Google 比你还了解你自己,逐个浏览标签你会发现,你的兴趣爱好、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浓缩在了这几个标签里。

你可以拒绝,但无法断绝……

大数据深思恐极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比这个恐怖多了,google 和万事达有笔py交易,获取线下信息,能统计用户在网上看了它的新闻以后在线下买这个商品的情况,不过Google说大数据里面没有精确到个人的信息,那就见仁见智吧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8-08-30/google-and-mastercard-cut-a-secret-ad-deal-to-track-retail-sales

其实,我挺喜欢这个啊。23333

1 个赞

大学时的毕业论坛就是信息安全这方面的,在这发个简单的升级修改注水乱说版吧:

有些恐慌是无意义的,有些大意是致命的。


很多人对信息泄露的恐慌主要在于已经认识到这种泄露是难以阻挡甚至无法阻止的。
从信息论来说,只要存在,就必然可被认知。被认知是自然的,既不可拒也不可惧;被全知才是真正的恐怖,全知则全能。
我的兴趣爱好、生活、工作,很多人知道,我也不可能不让别人知道,但这并不会引起我的恐慌,因为 没有任何一个人全都知道 。保护信息安全的关键就在这里,答案也在这里——拆分和隔离
具体措施自行设想。我懒得打这么多字。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全知"还是"被全知"都是难以实现的, 生活中真正的危险来自于锁定
锁定有三种,一是 虚拟锁定 ——不需要知道你是谁,只需要知道你喜欢浏览xx网站,买过xx,喜欢xx,网上各种服务商大多干得就是这个,锁定到单一个体而不进一步锁定到具体个人,一般没什么危害,除非说他们的服务变得更加贴心也是一种罪的话。虚拟锁定是难以避免的,具体可参考脸书的非会员追踪技术。
台湾把网络称作网路,用在这里挺形象的。你在路上逛,怎么可能不留下脚印?留下脚印又怎样,你咬我啊。

第二种锁定是 物理锁定 —— “小红,家住富豪小区8号别墅,独居,无职业,生活奢侈,高消费,别墅仅周末有男子出入,有夜跑习惯,路线为…”,嗯,这个的危害性是0,信不信由你。
物理锁定所需要的信息其实是最容易保护的,只要不在微博,朋友圈别无脑乱晒就能达成90%的防护。主动在网上公布自己的收入、行为习惯和日常行程,这不是炫富,是作死。当然也有些人是无意的,比如 晒图
有个群,群主一直没透露自己是哪里人,直到有一天发了一张街拍,旁边墙上有个小广告贴纸,贴纸上有个电话号码,一查,大致地址到手,一说吓他一跳。

第三种是 双重锁定,虚拟+物理,能混到被人双重锁定的估计也看不到这篇文,要是看到了我也爱莫难助,建议你最好是求神拜佛,别一不小心成了网友们人肉盛宴上的血馒头。

2 个赞

单我个人来说,这个页面看不出google有多高明,无非就是把曾经搜索过的关键词做个分类,然后无差别的罗列出来,恨不得能有一百多个。其中仅仅音乐的兴趣几乎涵盖了所有音乐类型,连我自己都没听说过。这样的数据没什么意义。

谷歌允许一些广告客户读gmail了解下

对 Google 的感觉我一直是反感的,它对隐私的控制我是害怕的。就像有一个人在你家天花板上盯着你看一样,一举一动它都知道;假如这是个真人,实在是太惊悚了。

如果它只是记录网上冲浪的位置,我可能会把这样的记录功能当作一个日记本——早上我去了哪里,晚上我在哪里停留。但是拿我当作售卖品?不好意思,我拒绝。

数据涵盖太多方面在你看来是没有意义的?你看到的是Google展示给你的数据,没有深度分析的数据当然很凌乱,但是Google知道你什么时间喜欢什么样的音乐,熬夜时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工作时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哪段时间喜欢听忧伤的音乐(这种音乐分类的算法在spotify给我的推荐里都能察觉到,我相信Google不会比这个弱)。。。数据范围越多分析起来越麻烦,但是深度分析的结果就会越详细,技术层面上我想Google是不会浪费你的一丝一毫信息的。

大家把算法想的太高深了。上面提到了很多音乐类型我从来没听说过,也许只是某次我搜索其他关键词的同义词之类的情况。神经网络在没有正反馈情况下是无法得到正确结果的,对于google,他也不需要正确的结果,有数据的广告总比没数据的广告来的好,数据正不正确就不重要了。

感觉你还是没有理解青蛙和我说的,你看见的是Google给你看见的,是它在履行你的知情权,你能看到有这么多的分类,但你看不到这些分类的权重以及其他维度的信息,而且只要你接着使用下去,不产生第二人格,不短期内性格大变,那么你在一段时间内大概率会保持现在的使用习惯,这不就是正反馈吗?Google可以随时用新的数据来修正之前的结果。用Google的时间越久它就越了解你,当然不一定是物理定位到你,但你这个虚拟角色的喜好,习惯都会被其了如指掌。
我现在就感觉spotify在音乐方面比我了解我自己。。。而这还只是一个音乐软件,想想Google手上的数据和其实力。。。

这个功能关闭了大概半年多了,也不知道这个开关到底是不是真心实意的

无论是google,还是广告商,亦或是任何人,拿到一个目标客户,其数据范围涵盖了太多方面,例如所有音乐类型,这种数据都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是经验分享,对于个人来说,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许是针对网络隐私问题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这个数据不是为「你」准备的,是为了广告而存在。而给你看的唯一意义,在于所谓的隐私与知情权。

另外,可能用法不太一样吧,我的数据非常精准。

作为 Google Adwords 用户,其实所谓读 Gmail 并不是你理解的那样。

刚刚去那个页面看了一下,对一些对我不合适的描述选择了停用。结果也就是「停用」,还内容还留在 Google 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