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属于学术领域的内容,不应当发在这里。
但鉴于网上(比如说QQ群)有一部分人不知内情在胡扯,想了想还是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一百多年都未曾用过的方法,实现高效的芳香胺上氨基的亲核取代,并且避免
经历易爆的中间体。该法有望大大降低医药合成的成本,提高反应的安全性。

图源文章
但是这个反应条件本身不复杂,之前没被发现只是因为正常人不会同时将浓硫酸、浓硝酸混合在这个体系里。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胡扯了,说是杭高院的学生操作失误,投错了料,才误打误撞发现的。

图源一段流传的聊天记录
实际上我从他们那的学生得知:
这个是一开始想做吡啶胺的硝化,发现分子量对了,但是硝基没上去。吡啶的硝酰胺是稳定的,他们做寄了就放那了,我们知道了这个东西感觉很有趣,就研究了一下,发现活性很好
你看,本来一开始就不是冲着这个反应来的,只是在做其它研究的时候顺带发现了,根本不存在说操作失误。
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也希望看到的各位不要被带跑了。
(最后,我本人虽然也在化学专业,但不是有机方向的,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谈不上很通透。有任何疑问都欢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