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期一篇有机化学Nature的说明

本来这属于学术领域的内容,不应当发在这里。
但鉴于网上(比如说QQ群)有一部分人不知内情在胡扯,想了想还是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

文章原文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一百多年都未曾用过的方法,实现高效的芳香胺上氨基的亲核取代,并且避免
经历易爆的中间体。该法有望大大降低医药合成的成本,提高反应的安全性。

image.png
图源文章

但是这个反应条件本身不复杂,之前没被发现只是因为正常人不会同时将浓硫酸、浓硝酸混合在这个体系里。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胡扯了,说是杭高院的学生操作失误,投错了料,才误打误撞发现的。

3d6ebadedea797066d940cae6ff30c13.jpg
图源一段流传的聊天记录

实际上我从他们那的学生得知:

这个是一开始想做吡啶胺的硝化,发现分子量对了,但是硝基没上去。吡啶的硝酰胺是稳定的,他们做寄了就放那了,我们知道了这个东西感觉很有趣,就研究了一下,发现活性很好

你看,本来一开始就不是冲着这个反应来的,只是在做其它研究的时候顺带发现了,根本不存在说操作失误。
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也希望看到的各位不要被带跑了。

(最后,我本人虽然也在化学专业,但不是有机方向的,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谈不上很通透。有任何疑问都欢迎提出)

1 个赞

虽然文科生看不懂具体的专业术语,但是觉得有知识又冲进了脑子里。

信息茧房是真的离谱,高强度刷各种平台的我根本没刷到过这种能上教科书的新闻

方法是好方法,就是最后能不能真的落地。
要是大规模应用了,我们现在用的很多药价格都会被打下来。

至于信息茧房嘛……这种暂时只在实验室阶段的成果很难受到大众的关注,顶多就是圈子里一帮人在看。这回被关注还是因为两个原因:

  1. 实在是令人震撼,让人不由得怀疑这一个世纪到底研究了个什么
  2. 安全性问题,一提到硫酸硝酸大家都会害怕,尤其是不了解的人

《小众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