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构建中,在这里做一些记录(思考的过程),期望监督(Flag 别倒)和建议。
一些要点
- 先做起来,而不是等工具齐备
- 没有绝对完美的工具
- 没有长久可靠的工具,除非自己写
- 如果选择平台,则应记住,没有永久可靠的插件
- 数据应该在自己手上
- 数据应该具有平台无关性
一些想法
- markdown 是个不错的格式,并且能够满足我的需求
- 对于思维导图有需求
- 双向链接有用,但不是重点
- 知识是网状结构,是相互联系的,依然认为 Wiki 的形式是最好的
- 想存放代码片段,所以希望这方面友好
一些软件
Zettlr
- 好看
- 文件引用,格式管理强大
- 似乎不支持思维导图?!
- 虽然实时渲染,但是好像又不那么舒服
- 专业书写工具,所以这个工具应该能够长时间存在
- 基于文件夹和 markdown ,平台依赖度较低
Tiddlywiki
- 双向链接,块引用,Wiki 的优势
- 挺容易炸的,炸了也挺麻烦的
- 很多东西的支持靠插件实现,长久可靠性不好说
Joplin
- 基本满足需求
- 可导出结构干净的 markdown 文件
- 界面差点意思
- 有 API,倒是可以自己扩展(但懒
- 同步之类问题上都比较成熟
- 有附件管理
- 但附件管理没有引用标识……
Hugo/Hexo
- 添加笔记不是很方便
- 笔记量大的话,搜索也是个问题
- 大概率我得自己去写主题
- 好消息是可定制,而且我肯定有能力定制
Typora
- 好看
- 好用
- 对笔记的组织能力较弱
- 元数据的管理较弱
- 没有标签功能(毕竟不是专业笔记软件
- 不太方便搜索笔记
VS Code
- 基本同上
- 不知道怎么的,写代码我很喜欢他的界面,但是做笔记我觉得累
- 搜索蛮强的
目前
先用 Joplin,把内容往里面整理,添加元数据,大不了后期导出,反正格式比较整齐,大概写个脚本就能折腾进其他平台
分类
总体原则——先收集,再整理,所以首先两个大类别,或者说两个笔记本:
然后下层分类遵循:分类说明方向,标签描述细节 的原则。分类不宜过多,要区分明确,不产生可以属于这个也可以属于那个的情况。
- Inbox
- 网页摘抄:存放所有从浏览器摘抄过来的内容,有时间再向笔记中进行整理
- 代码片段:复制的,新写的,暂时顾不上打标签和进一步描述的代码
- 待办事项:这里用一篇列表笔记就可以;不过还有一些处于想法状态的东西,可以都放入这个分类
- Notes
- 技术: 所有技术相关的笔记,具体再用标签细分
- 生活: 生活上面要记录的事情。不过目前看似乎没啥,但这个肯定是要跟技术分开的
- 工作: 一些项目的进度追踪信息。不过现在一般会放在项目文档里,目前看这个分类也可能长草
分类这里还在思考,不一定是最终方案。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是:要不要加入归档分类,作为一种对笔记部分深度整理后的结果。
单条笔记
一些同类型的东西可以放入同一篇笔记,比如 Linux 命令,而不是某一个功能的命令一片笔记。毕竟我用到的命令也不多,一篇大概可以容纳。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内容更多,则在一片笔记内用标题分类;再容纳不下才是分笔记。
(这时候就觉得分块管理笔记更让人舒适了
需要什么( 依然思考笔记体系 - #43,来自 dms )
乱花渐欲迷人眼,先做一次需求回归,明确我需要什么:
- 数据管理: 一些文字数据,需要管理,基础需求只此而已,所以即便它们只是文件,只用系统工具,也是可以的。
-
便于阅读: markdown 现在得到的支持还是比较普遍的,QuickLook 可以直接预览。
- 脑图支持: 我一般是用 mermaid,这方面希望尽可能得到支持。
- 代码片段: 这部分打算作为一个备份式存在,但如何及时更新还没考虑好。不过希望能有方便的折叠功能,和复制功能。专业的事情果然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工具,如果笔记中需要包含代码片段,就会引入很多麻烦,当然如果真的转向基于文件的管理方式倒是……
- 日程支持: 这个需求并不强烈,一般来说用清单甚至用列表都可以满足,也会去尝试组织模式。现在并不介意操作上稍微复杂一点,但希望一个方法可以使用的长久一点。比如子弹笔记这种“方法”,是可以用上一辈子的。
然后,
- 双向链接: 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必须有合适的阅读工具才会舒爽,即便语义明确,纯文本阅读时的多文档翻查体验也并不好,即存在平台依赖
- 笔记引用: 主要是对笔记块/笔记片段的引用,这会很方便,比如把代码片段组织进一片笔记。但是纯文本可读性会更差
- 元数据: 虽然重要的是笔记内容本身,但如 @pessoa 所说,笔记价值也未必具有长久性,日后可能会当日记看待(回忆价值),而作为回忆时,能看一眼何时创建也是很幸福的。
- 标签: 作为一种分类上的补充,我觉得用标签是很合理的。然后也是搜索优化,贴上一段代码,必须辅助相应的描述,这才是可被检索的,标签是对常用搜索关键词的一种强制补充,当然,标签的可被检索,可被管理是比较有必要的,不然可能会在不同笔记中添加两个意思相同,而写法不同的标签。
暂时的决定 ( 依然思考笔记体系 - #50,来自 dms )
差不多决定了,用 Obisidian (还不会拼写……
- 基于文件这是最让人感到踏实的。
-
可以在文件的基础上套其他工具,比如 git ,数据安全大幅度提升
- Git 这种工具就不用担心它的长久性,这玩意儿要是没了支持,会有一万个程序员冲出来继续支持的
-
数据管理方面获得更高的统一
- 代码片段可以以文件的形式塞进去,同时也可以引入其他管理方式
- 日程如果愿意也可以在里面尝试组织模式
- 元数据是个问题,但不是大问题,也许用插件,也许写个脚本
- 摘抄不方便,但事实上我摘抄的需求是非常非常低的
- 手机端……其实需求不高,也属于 Inbox 需求
感谢
感谢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尤其感谢 @DavidJoy @pessoa 的工具推荐
非常喜欢这个帖子的讨论气氛,始于需求,归于需求,我很开心。
附录
- 发现一个 Joplin 的工具( Joplin Utils ),可以用来删除无引用的附件,不过受到今天数据丢失的影响,还得再测试一下才能讲效果如何。
- Obsidian 添加创建和更新数据用
Update time on edit plugin
这个插件就好了,时间格式可以自定义,字段可以自定义 - 对手帐的简单的讨论: 依然思考笔记体系 - #56,来自 d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