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思考笔记体系

你有用过单词卡吗?正面是问题,背面是答案。然后不是只有卡片,重要的是算法,他会根据你的学习情况隔一段时间就会提出来对应的卡片,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1 个赞

Tiddlywiki的中文教程太少了。要放弃了。。

去看了下Obsibian,觉得可行,有中文论坛,里面有非常小白的教学。插件也多。现在学习中基操中。

这不应该是问题,阅读英文文档的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练习一下。然后Tiddlywiki 的多数操作都基于 Wiki 的那套逻辑,多少有点通用性。不过可能需要点编程基础才好理解。

我对于 Tiddlywiki 的最大烦恼是——这玩意儿动不动就被我搞炸,我太爱折腾了。

如果是组织知识,尤其是碎片化知识,可能 Logseq 更好一些,也是 Wiki 逻辑。

Obsidian 则更偏向文件一些。(这种细节的感受自己用几天就能了解了。

@tiger 看来两位没有看过设置,设置里面可以设置文字和按钮大小。

其实用过……就觉得真没啥能戳中自己的点。

Obsidian 就很明确,基于文件系统,并且强大自由(插件)

笔记要是结构化的数据才好玩,结构化的数据可以上传到自己的数据库。
不仅要做到自己查得到,而且要让计算机能理解,比如实现自助查询的功能。这样的话慢慢就可以实现人机融合。

知识本身是网状结构,并不容易管理。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不用简单的数据结构去限定,但用简单的数据结构去存储。然后用优秀的软件去弥补和展现。但如果再考虑上通用性,大概就是 wiki 了

短短几句话,品了一下午。
你的意思是不是知识可以按多层次多数据结构的方式来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知识间的关联用智能关键词的方式来实现。
类似于下图

我想把人与机器融合起来,人能更有效的利用机器。

一方面让人能和机器沟通,在零编程基础的情况下,让计算机帮助完成繁琐重复性质的的工作,以为创造性工作节省出更多时间。操作键盘鼠标发微信、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等。
另一方面让机器完成部分人类工作,通过表格将各种知识导入数据库实现自动问答,实时更新报表,自助查询各类信息。

我在想哪些东西可以导入数据库,怎么样更完善的导入,怎么样完美的把人复现出来。

写下的时候我也觉得讲出来显得很抽象,以为也许没人特别在意,于是就没展开。

你画的图是树状结构,其中的“我”是一个根节点。很容易理解的是知识并不只有一个根节点,而这些连线的方向也不一定是单向的,于是情况就远比这种树状结构复杂了。

那么打个比方,比如字典,里面很多条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比如按拼音顺序),一直如此,我们都觉得很合理。这可以认为是用最简单的数据结构去存储,很简单,按顺序逐条存储,每条数据的格式都一样:字、拼音、解释、组词、词语解释……

但,字典中的内容,当然都是用文字进行表达嘛,而这些文字,就是具体到每一个字词,在这本书里也都有对应的解释,这种联系其实字典并没有表现出来。举例:当我查一个字的时候,在解释中的某个词语我不懂,这时候我还要去查这个词语的解释,然后回来理解。如果把这些联系都绘制出来,就成了一张网,这是知识的网状结构

后来有电子词典,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了吧。电子词典宣传的一个功能是“无限反查”,就是类似上面这种情况,可以从解释中直接查询某个词语的解释(称为反查,因为主要用在“汉英”和“英汉”词典里,所以叫做“反”查,反向查询)。也就是沿着上述的联系无限探索,并且还可以任意后退。如果回想一下自己熟悉知识的结构,你会发现这种方法是非常便于学习的。你看,还是字典,但是软件去弥补和展现之后,获得的提升是十分巨大的。


那么,这不就是链接嘛,并不,这是双向链接。

这里我反对任何神化双向链接的说法,双向链接只是一种展现方式,仅此而已,它是工具,而关键还是如何利用工具。

为什么要强调双向链接,因为你可以知道当前知识点和哪些内容之间存在联系。你站在网络中某个交点,能看到所有与之相连的点,这样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是连贯的,立体的。说直白点,容易理解,容易记住,容易学习和发现相关知识。

这不是新鲜的东西,我一直说的 wiki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wiki 这种形式存在的历史是很长的了,而双向链接这个概念被炒火似乎没有很久。

而且,在那个个人博客遍地开花的年代,站长们都知道一个叫做 “pingback” 的功能,其实就是一种双向链接。当我在我的博客里加上了你博客中某篇文章的链接(我说:xxx 这篇《yyy》的文章写的很好吖!,同时链接到了这篇文章),你的博客就会收到通知,你可以设定文章自动显示这条 pingback 消息,于是你文章底部就会显示:稻米鼠在《不知道讲的啥》里提到了当前这篇文章。同时也会链接到我的博客。不过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封闭,别人发的微博都要抄下来自己重新发,而绝不肯转发……所以这种非常友好的互链就变得非常少见了。


基于这些,开始推导笔记管理的方法:

  • 最简单的数据存储方式,格式简单,结构简单,所以我选择了 markdown 文档,基于文件夹结构,这样的形式可以预期的未来几十年内都稳定可读取。
  • 网状结构当然是双向链接了,但是 markdown 本身不支持双向链接,也不支持对双向链接的解析,所以上面我一直关注 双向链接语法的可读性,无法渲染的情况下要保证能够轻松的读懂,这里被链接到了哪里(回到原始的手动翻查字典方式)
  • Obsidian 就是一个编辑器和查看器,用它编辑很方便,很美观,但终究数据和储存的结构还是遵循第一条。而且它支持双向链接的使用,也能渲染出知识的网状结构,这就很爽。

以上,展开解释了我云山雾绕的几句话。


这个目标是好的,但是途径可能不是“融合”。或者说虽然最后的表现是融合,但是关键并不在“融合”二字。

我个人目前重视的是:“方法论”。一套能够自洽的方法,并坚持去实施这套方法。

其实以前我也完全不在乎这种的,我记忆力还不错,上课不做笔记那种。但这几年觉得就是狂忘东西,这时候就会发现有笔记是多重要了。类似的,有写日程就不会因为忘记该做什么而什么都没做了。原本要一塌糊涂的工作和生活,忽然因为一套笔记方法而变得井井有条,思想自然随之转变,开始认知了。

所以有时候也不太指望说服谁,所处境地不同,自然想法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常,也都对。


别闹,这不是一个好前提。

交流,沟通,这是需要双向理解的。你不理解电脑,但希望电脑能够非常善解人意的理解你……至少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不太可能。未来,看各种科幻著作的话,也不乐观。

都说人机融合了,都说沟通了,双方总应该是平等交流的样子吧。然后语言不通,双方艰难的说着对方的语言,并辅助以各种手势表情那种感觉,这沟通不顺畅啊。

当然,沟通不顺畅也不是不能交流,比比划划也能点菜买东西,出门旅游的好多大妈都熟练地掌握了这样的技能。但在这样的基础下,肯定到不了融合的程度。

看上一个外国异性,觉得非常打动自己,希望可以在一起……学习对方的语言就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吧。然后时间长了,才可能一个字,一个眼神对方立刻明白自己想做什么。

数据是什么?

人又是什么?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他们是不是必然或者必须有这样的关系……

讲这个层面的东西就得先从哲学开始了。

1 个赞

看到你这句“所处境地不同,自然想法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深感正确。
但我是来理清思路的,所以我还是想尝试以说服者的身份再来试试,以期在讨论中明确方向。

你画的图是树状结构,其中的“我”是一个根节点。很容易理解的是知识并不只有一个根节点,
我是根节点,所有的知识都是我的,所以这样没有问题,因为根节点的存在,所以可以把所有知识纳入到一个数据库中。

**用最简单的数据结构去存储** ,很简单,按顺序逐条存储,每条数据的格式都一样:字、拼音、解释、组词、词语解释……
我现在是想把所有的数据纳入到一个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中有很多很多表,每个表的结构是不一致的。上图中的通讯录明显及代码管理的字段是不一致的。但我觉得知识体系还是有一些共通的属性,如标题,关键词,修改时间,甚至可以添加GPS位置位置,修改时的设备信息等。

另外正如字典不可可以按拼音检索,同个表中的不同知识因为不同属性的存在,可以用这些属性来限定查找。

**这里我反对任何神化双向链接的说法** ,双向链接只是一种展现方式,仅此而已,它是工具,而关键还是如何利用工具。

  1. 双向链接这个概念我真第一次听说,我会好好体验一下Obsidian 这个软件。
  2. 仔细想想双向链向应该建立笔记之间的关系,方便查看笔记。笔记分类、分日期,这些其实也是建立链接的方式。
  3. 我原来是想用智能分词一类的方法,对全文检索并建立单向的链接。

沟通不顺畅也不是不能交流,比比划划也能点菜买东西,出门旅游的好多大妈都熟练地掌握了这样的技能。但在这样的基础下,肯定到不了融合的程度。
人机融合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只不过现阶段程度比较低,随着技术的发展,最终肯定要让机器做机械的事,人做创造性的事。现在开始研究才能抢占先机。
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一定是结构化的数据,对普通人来说就是电子表格,对高手来说是数据库。

一个发消息的例子说明今后的趋势

这两天用禅记( 禅记(ZenJournal)- 无压力日记、佛系日志、极简手账[Android/iPhone] - 小众软件 )记录想法,效果是挺好的,一些闪过的想法被抓住了,而且顺手还能分类。

但是晚上整理的时候觉得还是缺点什么,比如同步,比如条理不够清晰。所以翻回去尝试 Orgzly,虽然还不知道怎么用它和 Logseq 同步(这个过一两天再琢磨)。现在的感受是瞬间就条理清晰了,依然可以把一切放在一个文件里,大概是适合我的。

但这里没有把两个软件作比较的意思,只是寻找适合我需求的软件。比如 Orgzly 每个条目需要的设定可能略多,对于记录闪念,它需要的步骤是多于禅记的,这时候就看自己的取舍了。

我的方案是将 Orgzly 设置本地文件夹同步 + Syncthing 到 Logseq 的 Pages 文件夹(也可以电脑端软链接,前阵子 iOS 上 Keepassium 打不开 OneDrive 的库,我就是用电脑上建软链接加 Syncthing……) ,麻烦大概是 Logseq 库里不能放太多东西,我用来和 Orgzly 同步的库只有 Inbox.org FilmList.org Animelist.org Bookmarks.org

大概使用方式不同,我往 Orgzly 加东西基本就 加个 Now 的 tag(可以设置默认开启) ,时间戳都很少用

主要是想融入原有笔记体系,文件夹共用,加上多条备份线不冲突,所以问题变得复杂一点,我本地有 webdav 服务器,单纯连接备份倒是很容易。

禅记 打开 App,点一下输入框,开始输入,在输入之前就两个步骤。当然这里面有逻辑上的区别,但我现在也确实有转瞬即忘的时刻,就准备输入了,然后忘记自己想到什么了,所以会比较在意这样的细节体验。

哦哦我用到 Orgzly 最多是在浏览阅读的时候分享原文内容/链接,再加上自己写点东西,所以常规操作是走的分享菜单的途径

临时想到什么事这种我更倾向用 Microsoft 便签或者 todo 去记录,用Android 微软桌面 可以把便签加桌面组件,点一下就开始写了, iOS 端也可以上 Exchange 全同步

小米只能用自己的桌面,要不然没有全面屏图手势,很麻烦。

exchange 刚莫名的弄丢了我的通讯录,生气。Android 下 exchange 似乎有点残废了。

不过分享这个我回头试一下,才开始用,我慢慢探索下

感觉你要掉入大坑了(
Android上可以用nine或者黑莓套装实现完全版exchange功能
或者OneNote可以同步Windows便笺

别闹别闹,刚退坑 exchange,老版本支持挺好的,大概从Android 10 还是 11 忽然开始不行了。(不要回去,并心疼丢失的通讯录

思考一个工作方法,我称之为“快消板”(独立思考,如果已有专业名称,希望大家告诉我一下)。

场景如下:

  • n 个项目,下分多个子项目,再往下分许多细小的子任务。
  • 预定今天完成某些任务(这些任务可能不是同一个项目),设定:这些任务都是尽量细分之后的,可以被快速完成的。
  • 然后汇聚这些小任务,快速玩成为,快速消除。

问题是,这些小任务如果脱离项目,就失去了条例,所以不好把需要快消的任务进行集中。前面尝试过使用标签,可行,但总觉得不够优雅。

今天看 Orgzly,发现原生快速筛选 todo 的功能让去我觉得舒适。虽然其实和用标签筛选也没啥区别。

Ø 小米只能用自己的桌面

算是玄学……我备机是老爸淘汰的 MI Play ,MIUI 11.0.8,完美支持微软桌面全面屏手势……

不过微软产品同步确实玄学……我在考虑切换到滴答清单……

从 Windows 版邮件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