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思考笔记体系

脑图不大适合,用来展示线性的、单向的内容还好

虽然我也不喜欢双链炒得那么神,但用于学习还是很有用的
可以按自己偏爱的路线来步进、扩展知识点,而不是跟着1、2、3这样一页一页地死啃教科书

比起各种链,还是支持自定义筛选,按需组合输出内容更戳我痛点
比如想学一个脚本语言以实现一个小功能,如果能够对整个完整的教程文档进行筛选并自动生成对应的最小内容的教程,想着就流口水

所以说如果不需要双链,完全可以不用。


[]这个符号,个人觉得不太影响阅读

小众论坛没有采用[],也实现了双链


举几个可能有用的点:

只需链接一次

两个题主发帖提了相似的问题,下面的回帖都可以为另一个帖子做参考,
我在一个帖子中链接另一个帖子,另一个帖子的楼主不需要手动链接过来。

复杂知识

这个帖子的算学知识和高中、大学知识的角度不同

如果我做笔记,我会选择双链。

这样可以给一个知识拓展不同的角度,逆向线索。

原来三角函数背后还可以这样推导啊
换元法在这个推导这几个知识时用到了啊,这个技法真的很有用
这个数学知识被那个物理知识用到了

双倍案例

如果两个例子的「上层」是相似的,链接起来,一齐理解

奇葩极端双链用法

仅仅是个例子:
我拿markdown+双链记账号。

我的A软件绑定了手机号[[2333]],我的B软件绑定了手机号[[2333]],我的C软件绑定了邮箱X,我的D软件绑定了[[QQ]]。

有一天,我需要销号!我直接打开2333.md,直接看到这个手机绑定的所有软件。
有一天,我觉得QQ授权了太多软件,想清理一下,我打开QQ.md,看看当初都用QQ登陆了什么网站

(自我更正一下, 这个例子其实和markdown没啥关系,主要是双链的效果)

我个人的实际用法

就是记复杂知识的笔记,而且Obsidian加双链好轻松,完全不想用单链。

我在记笔记的时候就当个单链来用的,

但是在复习或检索的时候,双链有时候能发挥点作用

Obsidian 自带关系图,不过我没建立这部分联系,不好展示,你可以搜一下网图。

听的我两眼放光

也这么认为。

以及如果觉得难以理解它的好,那很可能是还不需要。就好像遇到的都是树状结构问题,就很难理解到思维导图的妙处,但遇到上面那种复杂情况时,立刻就明白了。

这里用标签也可以实现类似效果(Markdown 也没有标签的语法,2333

的确如果每次记笔记都能做到,那就是手动双链 :joy:
不提一些吹得很玄乎的“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之类,双链一个挺重要的作用是减轻记录的心理压力——避免结构化笔记中每次想记什么事都要先做分类的问题,预先记录几个主题的双链,当开始某个主题时可以轻松发现以前的记录,这个工作当然可以手动搜索完成,就像从南京到上海可以走着去骑单车去也可以坐火车坐飞机一样,单纯是减少了一些劳动
其实我觉得双链之于长文本创作者挺像苹果电脑之于视频创作者,的确是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大多数人也确实是不怎么需要

笔记整理中,分类真的不算一个好方法,一旦划分细致了,就会出现骑墙的情况。所以我这次主用标签。

忽然想到,标签算不算一种曲线双链呢。

理解倒是理解啦,想来想去确实用不上:joy:,因为感觉不是无可替代的

我想大概这个才是双链接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吧,想了一下,除了确实能大大提高效率外,好像也没有其他什么特别重要的特性了吧

如果按我想的那样来回倒腾单链接,太容易折腾成错了。简单的一个双链符号可以大大提高容错性,确实非常精明。

记得之前双链炒起来的时候是roam research,同期还有卡片笔记等概念。

但是这个方法论和传统笔记区别有点大,需要实践。

从「道法术器」的角度来说,「器」肯定是最好理解的,所以双链这个「器」被炒得很热


商业笔记软件就都开始支持双链,并且作为最大的卖点,有的人发现一个软件不支持双链就不敢用了。

不过双链这个东西本身没有太多的缺点(双链不等于[[]]),支持了总归是好的,

但没有那么神,双链的实际需求和效果都没有那么强,但是市场需求是极高的。


这可能也是个「法」很难普及,但是「器」相当普及的例子

1 个赞

前提是过度细化
在我看来,分类 就是一个 带层级的粗略标签 ,层级不应该超过3层(我是控制在2层)
过多层级的 分类 不如无层级关系的 标签

1 个赞

看情况吧,对已有成体系知识的学习树状结构绰绰有余了

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双链的筛选能力应该是远强于多重标签,不如的地方大概是只有加过链接的才发现?但是提及也很好解决

今晚有点猪脑过载了(

我缓缓,理一下,顺便睡个觉先

无论双链,标签,分类还是其他什么,追根究底就是一个功能

查找

笔记文件本质上无论以什么载体,软件本质上都是结构化的数据,无论是双链,标签,分类都是提取自

原文

任何索引都不如全文搜索
全文搜索,只需要记得 任何一个关键词,片段就可以了,搜索结果也展示了所有相关结果,利用文件树做为粗颗粒化的分类


综上所述:
笔记为文本文件是最可行的,多平台都可以编辑,查看,索引


@yuuka 上述所提到的

文本文件→文件树

本质上不止于笔记体系,只要笔记可以导出TXT,MD等即可加入这个文件系统中,这种方案其实是一个简单个人电子信息数据管理的方法论,并不止于笔记体系。


同步也很简单,本身基于文件,同步也就不存在任何难度,有很多现成的解决方案了。
文件搜索方面我更倾向于listary
它的文件筛选功能提供了一种略过文件树系统快速指向文件的能力

如果我有一个文件 c:\aaa\abc\ccc\ddd\aaa.txt 我不记得它的文件名 只记得它的部分文件名和它的部分路径如路径:abc 部分文件名a
listary下 输入 abc\a即可筛选出c:\aaa\abc\ccc\ddd\aaa.txt的文件结果,大量的降低了重复结果

同时listary本身拥有启动全文搜索工具的能力,用一个入口解决一切文件打开,查找需求。

1 个赞

同意你的观点,下面这个细节做个补充:

单纯内容可能无法覆盖所有关键词,或者未来搜索时想起来的是一个同义词。所以需要在整理的过程中加入细致的描述或者标签作为补充。这应该算是整理笔记的必要性。

这需要一个相对精确的文件描述系统,无论是tag 文件描述还是其他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跨平台的,稳定解决方案,我最终还是采用了文件名,这玩意儿无论你怎么同步都可以完整保留。

我现在是用 markdown 文件中添加 FrontMatter,这部分现在基本算是通用了,至少不冲突

唉,没人听我的,哈哈。

楼太高,猪脑过载,呜呜

Tag也有无法穷尽的问题……
树状分类就算有骑墙的问题,但它强调一个笔记在树里只有一个位置。从个人体验来看,这种唯一性好像更利于我以“一篇笔记”为单位找到笔记。

“实际上,与电子文档相比,纸质文件才是更先进更有用的,因为它包含了更多独一无二的信息,可以增强你的记忆力。纸质文件可以实现笔记的永久性,不规则的笔触,以及不均匀的形状,比如边角折叠。相比之下,电子文档是统一的,滚动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关闭应用后就会消失。”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beh.2021.634158/full

说句题外话,折腾了很久之后,我现在日常用typora+文件夹整理笔记,甚至经常写一些纸质笔记了……

一些需要多种语言并存的笔记,或者需要绘图的笔记,键盘输入不一定比手写快(

2 个赞

之前并没有想到这点,现在看到了之后感觉挺认同的,有时间准备实践一下。

按照树状分类+全文搜索来做,似乎可以同时兼有两者的优点。

Org-mode 魔力有多大,我卸载又重装了 n 次 Emacs 之后,现在看着视频教程在学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