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思考笔记体系

的确如果每次记笔记都能做到,那就是手动双链 :joy:
不提一些吹得很玄乎的“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之类,双链一个挺重要的作用是减轻记录的心理压力——避免结构化笔记中每次想记什么事都要先做分类的问题,预先记录几个主题的双链,当开始某个主题时可以轻松发现以前的记录,这个工作当然可以手动搜索完成,就像从南京到上海可以走着去骑单车去也可以坐火车坐飞机一样,单纯是减少了一些劳动
其实我觉得双链之于长文本创作者挺像苹果电脑之于视频创作者,的确是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大多数人也确实是不怎么需要

笔记整理中,分类真的不算一个好方法,一旦划分细致了,就会出现骑墙的情况。所以我这次主用标签。

忽然想到,标签算不算一种曲线双链呢。

理解倒是理解啦,想来想去确实用不上:joy:,因为感觉不是无可替代的

我想大概这个才是双链接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吧,想了一下,除了确实能大大提高效率外,好像也没有其他什么特别重要的特性了吧

如果按我想的那样来回倒腾单链接,太容易折腾成错了。简单的一个双链符号可以大大提高容错性,确实非常精明。

记得之前双链炒起来的时候是roam research,同期还有卡片笔记等概念。

但是这个方法论和传统笔记区别有点大,需要实践。

从「道法术器」的角度来说,「器」肯定是最好理解的,所以双链这个「器」被炒得很热


商业笔记软件就都开始支持双链,并且作为最大的卖点,有的人发现一个软件不支持双链就不敢用了。

不过双链这个东西本身没有太多的缺点(双链不等于[[]]),支持了总归是好的,

但没有那么神,双链的实际需求和效果都没有那么强,但是市场需求是极高的。


这可能也是个「法」很难普及,但是「器」相当普及的例子

1 个赞

前提是过度细化
在我看来,分类 就是一个 带层级的粗略标签 ,层级不应该超过3层(我是控制在2层)
过多层级的 分类 不如无层级关系的 标签

1 个赞

看情况吧,对已有成体系知识的学习树状结构绰绰有余了

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双链的筛选能力应该是远强于多重标签,不如的地方大概是只有加过链接的才发现?但是提及也很好解决

今晚有点猪脑过载了(

我缓缓,理一下,顺便睡个觉先

无论双链,标签,分类还是其他什么,追根究底就是一个功能

查找

笔记文件本质上无论以什么载体,软件本质上都是结构化的数据,无论是双链,标签,分类都是提取自

原文

任何索引都不如全文搜索
全文搜索,只需要记得 任何一个关键词,片段就可以了,搜索结果也展示了所有相关结果,利用文件树做为粗颗粒化的分类


综上所述:
笔记为文本文件是最可行的,多平台都可以编辑,查看,索引


@yuuka 上述所提到的

文本文件→文件树

本质上不止于笔记体系,只要笔记可以导出TXT,MD等即可加入这个文件系统中,这种方案其实是一个简单个人电子信息数据管理的方法论,并不止于笔记体系。


同步也很简单,本身基于文件,同步也就不存在任何难度,有很多现成的解决方案了。
文件搜索方面我更倾向于listary
它的文件筛选功能提供了一种略过文件树系统快速指向文件的能力

如果我有一个文件 c:\aaa\abc\ccc\ddd\aaa.txt 我不记得它的文件名 只记得它的部分文件名和它的部分路径如路径:abc 部分文件名a
listary下 输入 abc\a即可筛选出c:\aaa\abc\ccc\ddd\aaa.txt的文件结果,大量的降低了重复结果

同时listary本身拥有启动全文搜索工具的能力,用一个入口解决一切文件打开,查找需求。

1 个赞

同意你的观点,下面这个细节做个补充:

单纯内容可能无法覆盖所有关键词,或者未来搜索时想起来的是一个同义词。所以需要在整理的过程中加入细致的描述或者标签作为补充。这应该算是整理笔记的必要性。

这需要一个相对精确的文件描述系统,无论是tag 文件描述还是其他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跨平台的,稳定解决方案,我最终还是采用了文件名,这玩意儿无论你怎么同步都可以完整保留。

我现在是用 markdown 文件中添加 FrontMatter,这部分现在基本算是通用了,至少不冲突

唉,没人听我的,哈哈。

楼太高,猪脑过载,呜呜

Tag也有无法穷尽的问题……
树状分类就算有骑墙的问题,但它强调一个笔记在树里只有一个位置。从个人体验来看,这种唯一性好像更利于我以“一篇笔记”为单位找到笔记。

“实际上,与电子文档相比,纸质文件才是更先进更有用的,因为它包含了更多独一无二的信息,可以增强你的记忆力。纸质文件可以实现笔记的永久性,不规则的笔触,以及不均匀的形状,比如边角折叠。相比之下,电子文档是统一的,滚动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关闭应用后就会消失。”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beh.2021.634158/full

说句题外话,折腾了很久之后,我现在日常用typora+文件夹整理笔记,甚至经常写一些纸质笔记了……

一些需要多种语言并存的笔记,或者需要绘图的笔记,键盘输入不一定比手写快(

2 个赞

之前并没有想到这点,现在看到了之后感觉挺认同的,有时间准备实践一下。

按照树状分类+全文搜索来做,似乎可以同时兼有两者的优点。

Org-mode 魔力有多大,我卸载又重装了 n 次 Emacs 之后,现在看着视频教程在学习操作……

最基本的操作其实很简单,读完官方tutorial 就能顺畅编辑了……只要不折腾插件和自定义设置

但事实上不可能不折腾……

我最近也在折腾,方法是 C-x 3 一边看tutorial一边写 快捷键笔记…… 目前基本是不停 M-x

是这个思路,最小化配置。但无论如何我也得大概明白操作,不然多个什么少个什么我立刻傻眼,使用就没体验了:joy:

我其实有一种想法,就是以markdown基本语法为基础,不扩充特殊语法,所有的外部集成全部以渲染的方式实现。

内置一个特殊的白名单,用户还可以自己加正则之类的匹配URL,所有匹配到的全部以iframe等显示,甚至可以配置显示的DIV?
在其它markdown里打开是普通的转跳URL,在自己的编辑器里打开是有内嵌页面的笔记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