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org-mode真的好用嗎?我看下了語法,貌似無顯眼的過人之處。
问题并不在语法上。
Markdown 的语法是为了方便我们手写的(尤其是英文用户),而 org-mode 的语法则不太是,它只是基于文本形式,很多东西应该是用一些快捷操作生成出来的(比如时间,比如状态切换等)
Org-mode 本质是是一个树状结构,或者叫大纲(outline),许多条理性的东西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归类。如果用过 workflowy 或者幕布应该很容易理解。而 org-mode 应该算是大纲模式的一个超集,可以容纳任意内容作为其中的条目。并且每个条目可以有一些元数据(类型,标签等)。所以我觉得在侧重 结构,状态和索引 的场景下,这种方法会非常舒适。
org-mode 确实用起来不习惯。快捷键多压根记不住。之前在手机上用过一段时间 orgzly 感觉挺清爽的,就查了一下电脑上的软件,结果发现和 markdown 的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标记语言,而且 emacs 好像没有多少渲染,就跟纯文本区别不大
有个问题一直不明白:双链接和 markdown 语法中本身有的 [这种链接](这种.md) 有啥区别啊?不是都能连接到其他文档吗?
+1
我当时也惊呆了
双链可以查询都有哪些文档链接到了当前文档,就是查询内容之间的联系
那不是可以写脚注吗?
恕我想法太浅薄
obsidian 我也在用,但从没用过双链接
,主要是平时 typora 用的多,习惯了笔记一个一个记,然后用文件管理器管理。obsidian 和一众编辑器用起来都是总有一种“正式感”,让人有种要准备在电脑前疯狂码字8小时的感觉![]()
这坑太深,现在我基本放弃管理了,主要精力放在给每篇笔记赋予足够多的属性(标签、分类、来源、各种时间戳、甚至颜色等等),然后就靠 tags 来勉强过日子 ![]()
经常遇到同样问题,所以我通过增加笔记属性(丰富其记忆细节)来增加找回它的可能性。
有些笔记,虽然忘记了它的关键词,但我还记得它的来源、大概是某年某月的记录、同一时间(/前/后)我还做过什么事等直接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细节来一步步缩小筛选范围最终找到它。
现在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分支内容的展现
例如下面这图,虽然最终结果就3个,但分支路线好几条
以图示的形式还勉强可以展示,但如果各个节点都变成一段文字就更糟糕了,而且实际情况还存在多个节点相加相减,中途乱入自由节点等问题
目前就是缺一个内容生成工具(展示用)
双链在学习一些复杂知识时会有用
或者,当一个笔记只承载一个知识时(所谓的原子化、卡片笔记),双链比单链更好用。
另外,双链完全可以当单链用。
再延伸,一般支持双链的软件可能会提供与链接相关的小功能
个人总结就是,双链没啥缺点,功能覆盖单链,用就完事了,如果没有这需求,不用也没事。
我引用你的文章,有对你文章的链接。但在你的文章里并看不出有谁引用了这篇文章(单向)。而你的文章下面显示大老鼠引用了这篇文章,并附上我文章的地址(双向),想想如果被很多地方引用,你文章下面就列出了许多相关的内容。
笔记部分我和你的思路完全一样。
Org-mode 我是放在组织项目和任务上用的。
这图可以拓扑一下,会清晰很多。我现在用 mermaid 去生成,有时候也会交织的比较乱
节点中展示复杂内容不太容易,我还是比较倾向结构和内容的展示适当分离。
自己撸个工具啥问题都没了,现在就是懒
展示主要是想着多个路线放一起,方便从全局视角来做一个权衡判断
单路线跟着节点步进思考没问题,但复杂度上去之后脑子不够用,总想要一个单屏全局展示来辅助
确实,我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要显示原来的文章链接干什么啊,打开的新链接不就是从最初的文章打开的吗?如果想让被链接的文章有关系可循的话,在被引用的文章里再加一条单链接跳回到引用的文章那里不行吗?
领会精神吧,右侧是根据标题和列表生成的脑图,可以任意缩放的,这篇内容太多,就成这样了。
就以此楼图片为例 依然思考笔记体系 - #130,来自 allor 设定每个节点都是一片单独的笔记。
双向链接的好处就是处在其中任何一点,都知道这一点和哪些点有联系。
其实如果感受不到双向链接的好处,大概就是还用不上这个。我是理解它,但是觉得没什么需求。
主要是平台迁移的问题,双链接不属于 markdown 格式,typora 这种编辑器打不开啊,不知道其他系统其他软件能不能很好的支持。这么一说好像我的想法有点倾向于 org-mode 了,简单清爽果然是最好![]()
所以我对双链的考察是可读性,这样未来自己写脚本改造或者人脑渲染都很简单。
我想用它是因为可以在多个项目的大量任务中任意横跳不混乱,但不想用 Emacs(没啥必要),结果就尬在这了。
这种东西我只在 MDN 这种框架完整的文档里见过,平时确实用不上啊。而且文章内的可以用锚点啊,链接到外部的可以直接单链接过去了,我确实不明白要双链接干啥。
确实需要特定场景。
举个例子:学单词,相似的单词,这个相似是相互,所以两个单词之间应该是双链,而不是单链。而且在看每个单词的时候都想看看与之类似的单词,并加以区分。
还有个问题是整篇(或者以块为单位)进行引用,但不是复制,因为希望一处修改,所有引用都发生变化。(感觉这算双链的功能扩大化,但其实 wiki 都是用的这些思路,毕竟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或许是一个知识系统的数量和复杂度够高的时候,自然就开始有了对双链的需求。
如果三五个内容,怎么都没必要;如果是树状图可以很好描述的东西,结构已经很清晰了,自然也没必要。但像单词这种就数量大,关系复杂。
脑图不大适合,用来展示线性的、单向的内容还好
虽然我也不喜欢双链炒得那么神,但用于学习还是很有用的
可以按自己偏爱的路线来步进、扩展知识点,而不是跟着1、2、3这样一页一页地死啃教科书
比起各种链,还是支持自定义筛选,按需组合输出内容更戳我痛点
比如想学一个脚本语言以实现一个小功能,如果能够对整个完整的教程文档进行筛选并自动生成对应的最小内容的教程,想着就流口水
所以说如果不需要双链,完全可以不用。
[]这个符号,个人觉得不太影响阅读
小众论坛没有采用[],也实现了双链
举几个可能有用的点:
只需链接一次
两个题主发帖提了相似的问题,下面的回帖都可以为另一个帖子做参考,
我在一个帖子中链接另一个帖子,另一个帖子的楼主不需要手动链接过来。
复杂知识
这个帖子的算学知识和高中、大学知识的角度不同
如果我做笔记,我会选择双链。
这样可以给一个知识拓展不同的角度,逆向线索。
原来三角函数背后还可以这样推导啊
换元法在这个推导这几个知识时用到了啊,这个技法真的很有用
这个数学知识被那个物理知识用到了
双倍案例
如果两个例子的「上层」是相似的,链接起来,一齐理解
奇葩极端双链用法
仅仅是个例子:
我拿markdown+双链记账号。
我的A软件绑定了手机号[[2333]],我的B软件绑定了手机号[[2333]],我的C软件绑定了邮箱X,我的D软件绑定了[[QQ]]。
有一天,我需要销号!我直接打开2333.md,直接看到这个手机绑定的所有软件。
有一天,我觉得QQ授权了太多软件,想清理一下,我打开QQ.md,看看当初都用QQ登陆了什么网站
(自我更正一下, 这个例子其实和markdown没啥关系,主要是双链的效果)
我个人的实际用法
就是记复杂知识的笔记,而且Obsidian加双链好轻松,完全不想用单链。
我在记笔记的时候就当个单链来用的,
但是在复习或检索的时候,双链有时候能发挥点作用
Obsidian 自带关系图,不过我没建立这部分联系,不好展示,你可以搜一下网图。
听的我两眼放光
也这么认为。
以及如果觉得难以理解它的好,那很可能是还不需要。就好像遇到的都是树状结构问题,就很难理解到思维导图的妙处,但遇到上面那种复杂情况时,立刻就明白了。
这里用标签也可以实现类似效果(Markdown 也没有标签的语法,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