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为奴

有时候,我们到底是工具的奴隶, 还是工具的主人?

有没有一种陷入定势思维的误区, 比如“拿个锤子总想敲两下”?

又或者科技的发展, 让很多事情变得更复杂了,让很多人,尤其是老人,更不方便了?

而在这一切的工具化,数字化,虚拟化的浪潮下,人呢?

好像就慢慢消失了一样。

曾几何时,我的报修电话,我的10086客服,我的缴费通知,我收到的骚扰电话……

早已变成了亲切的人工智能

曾几何时,我一个常年对着电脑数码摸爬滚打的人, 突然发现自己不行了,好像变老了……

我找不到自己收到的快递到底是哪个APP,哪个订单,我茫然的拿着短信,茫然的在快递货架上找寻,茫然的翻看APP,然后终于找到了, 拿着回家, 茫然的回想,我tmd的什么时候买的啥?

当我想退货时,我找不到退货运费的付款入口;

核酸时,我忙乱中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证照片,等我学会搜索身份证的时候,在别人的手机上,却怎么也无法复现新学的技巧。

我突然觉得自己好笨。

我新换了别的品牌的手机, 却发现转移微信也是一个技术活,我要从旧手机转移到电脑,然后再转移到手机。

几十个G,备份到电脑,时间很长,我想了想,算了,这样就够了,新机我就轻装上阵了。

打开新机,想起来要交年终总结,发现聊天记录一片空白,我找不到通知,想不起截止时间。

这才发现,很多事情…… 包括OA早就被微信代替。

我们早已活成了工具的奴隶。

8 个赞

这个观点有待商榷。

文中所述这些内容,大多表现出来的实际是随着年岁增长和衰老,而不断退化的思维、好奇心和行动能力,跟是不是工具的奴隶关系不大。

其实认真想想,正是这些玲琅满目的工具,支撑了我们丰富多彩、便捷舒适的生活。其中当然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但也可归类于工具的不完善,例如转移微信那个,如果是小米品牌,貌似可以使用“小米换机”app,直接在新旧手机之间传输数据,只是需要一点时间而已,并不麻烦。但如果是不同品牌之间,虽然也有类似app,但可能真的需要使用pc进行中转一下,这就是工具的不完善吧。

工具之所以成为工具,是因为我们需要使用它来完成一些工作,工具始终是被动的,是需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驱动它才能运行起来的,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工具的奴隶,不如更加准确的描述为,少数人可能成为了自己某些特异化思维模式的奴隶,在这种特异化的思维模式下,任何一个简单的工作,他都愿意折腾和尝试数种工具,通过不同方法、不同路径来完成它,并乐此不疲。

而话又说回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呵呵

6 个赞

现在很多APP的不如意之处,其实很多是厂商的故意引导
如果是爱玩软件的老玩家,或者有接触了解过UI设计的人,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很多 APP 的设计都是反逻辑反设计的

以利益关系最明显的购物应用的订单管理界面为例,
从设计角度来看:
一个界面上的所有元素,其逻辑关联性应该与视觉关联性达成一致
也就是说订单作为一个视觉元素,其相关操作也应该紧密地布置在订单元素的周围,既不该远离,也不该混入内部内容中(亲密性原则)

从逻辑角度来看:
我需要退换/售后→找到相应主体(订单)→找到主体的操作区(菜单)→找到具体操作→执行

现实:
大家可以看看某宝的界面,再对比一下某东的

设计上为了版面的简洁美观,可以将同类元素折叠收纳,大家再看看订单管理界面,各家 APP 订单的强相关元素(订单操作)默认展示的和折叠的都是什么,
又是根据什么决定具体操作是默认展示还是默认折叠
逻辑关联的强弱?
用户的操作频率?
还是某种有意为之?


当下产品易用性的提升与消退,明明是相反的行动,背后却是一样的动机
凡是有利于你消费的,都很方便快捷;凡是不利于你消费的,都躲躲藏藏

易用性的提升,免密支付最经典
但我已经不止一次帮被方便的邻居老人关闭这项便利功能了
老人家说老是在挑选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付款了,关了下次一不小心又点错打开
为什么老点错,因为左边不一定是确定,加粗黑字不一定是取消

易用性的消退,第一个想到网页端强制登录
不登录不利于展示广告和使用营销套路、不利于留下用户的钱,不利于收集用户偏好
偏偏方便用户货比三家,只看不买
当诛!

11 个赞

长话短说

  1. 全世界都草台,大家都在糊弄。
  2. 不是人成为了工具的奴隶,是人成为了资本的奴隶。
    微信qq总觉得自己没有占用那么多内存,实际上确实用了,你备份恢复一次,占用又会变小。我之前还有发过清理qq的一个帖子
3 个赞

换机时我已经懒得备份微信了。感觉也没有什么好留恋的。如果是有意思的事情,我会用 一本日记 APP记录在云端。然后平时做好备份照片和视频就好了。不过记得如果在微信看到喜欢的图片或者视频要保存下来,不然到时就过期而无法观看了。

1 个赞

不少人下載、嘗試、製作工具的時間,遠比使用的時間多。

舉個例子,某人試用了一堆筆記軟件,但是每一個軟件他都沒怎麼用。

4 个赞

其实我感觉这种主奴辩证的瞬间,也即主人变成了自己奴隶的奴隶这种情况真的是有的,而且还挺常见的

随着时代发展,普通人眼里的主人和奴隶位置是会互换的.

与其讨论主人还是奴隶,不如讨论搭档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搭档),合作才能共赢.

说明时候用修辞容易把自己绕进去的。你说的就是人拿到新工具自然想去玩的心态,比喻成主人奴隶的时候就会莫名加上一堆不必要的情感。
以及通篇的情感输出大致可以总结成:“我老了,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了”

3 个赞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文章写出去, 解读权就不归作者.”----这句话诚不欺我.

2 个赞

如果不追究得过深,那么造成倦怠的原因有两个:技术狂热和消费狂热。

低级的技术狂热就是工具迷恋,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一方面似乎提供了工具方面的升级和便捷,从功利主义的想法来说最终提高了“生产力”(当然生产力迷恋也值得深谈),但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消费欲望,也就是喜新厌旧的恋物癖。

这一点从某些“工具”社区痴迷的各种“方法论”和层出不穷的“工具”就能看出端倪,没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新鲜的工具,那些求“知”若渴的人一会儿成为这个工具的拥趸,一会儿又成为那个工具的拥趸,在这种“升级”中体验着自己在不断地变好变强的幻象,这一点就和那些奢侈品消费者是一样的,宝石项链和宝石手链有什么区别呢?可能一个戴在手上,一个戴在脖子上。

消费品的更新大部分时候都是原地循环,毁掉旧的,做个新的,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达到了饱和,跟不上更新的速度,他就能抽出身来重新注意到自身的欲望,疯狂的消费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了吗?消费屏蔽了自身的原初欲望,此时他的自身已经孱弱而饥渴,自然消费也就不能让人屈从于唯一的消费欲望——成为消费循环的机器中的转轴和螺丝钉。

4 个赞

家里电器坏了,我打电话找师傅来修,师傅问了问情况发现问题并不大,指导我自己修好了。时间久了,家附近快递站的小哥认识我了,有时候看到我的名字会记下,看到我去时直接把包裹拿给我。便利店买的矿泉水瓶盖竟然被拧开过,我立马折返找工作人员理论,TA 给我赔不是并帮我从货架上又拿来一瓶。

可是,那个修电器的师傅可能明知道就是小毛病,却还是上门并收了我 500 块;那个快递小哥可能明明每天都跟我打招呼,却还是要我吭哧吭哧地自己找包裹;那瓶水我明明刚过收银处就发现不对劲了,收银员可能还是会一口咬定是我自己拧开来找茬的,大喊大叫了五分钟终于有人帮我换了一瓶。


(其实我写了很多,但前瞻后顾决定只发这两段。因为我发现我的两个观点套进这些例子里都说得通,只发这两段显得好像全是隐喻很高深的样子。只可惜我还是没忍住写下了这段话^^)

2 个赞

后工业时代,大多数的人其实没什么价值。黑客帝国已经给了这些人最终的归宿——当电池。我们现在的状态,不过是在通往当电池的路上。这还是乐观的情况,毕竟故事里机器没法用太阳能。你说的这些情况,正是母体驯化人类的过程。虽然你开始迷茫,可能觉醒,但无力反抗。

3 个赞

私以为 @dangerace 老兄说的也有待商榷。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惯性”
这十年来,移动设备的发展太过迅速,之前的“老人”一直是在电脑技术方面得心应手,要迅速适应另一条道路必然要面临一些不适。反而现在很多连压缩包都不会的年轻人手机用的如鱼得水。

拿我自己来说,我一直喜欢瞎鼓捣电脑,什么Linux BSD ReactOS等小众系统都喜欢尝试下,但就这样,我2016年才第一次使用手机支付……原因无他,惯性,之前一直用黑莓和 WP 手机,你能说我好奇心和行动力退化吗?刷黑莓rom,折腾 WP天天乐此不疲……现在连安卓刷机的人都少了

整体来说,“懒”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有兴趣搞技术的人永远只能是少数

5 个赞

我觉得首先是注意力分配问题,人关注的问题都是有阶段性的。稍不留神,就发现自己似乎跟不上了。至于快递,你试试“菜鸟裹裹”这个 app。

关于微信,我则认为用错的工具是灾难。一个连消息云同步都没有、文件“过期”后无法查看的东西用于办公和通讯,真的是……但偏偏上面还捆绑了支付和金融工具,甚至是政务服务。

以及人的“消失”。微信犹以“没有客服”著称,很多平台也都启用了机器人助手来分担简单的工作,但同时又把真人客服入口藏得很深。用户端上,那些老人和不那么 tech-savvy 的人好像不存在了,这些人很难享受科技成果,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更不方便了。

最后,我觉得一个可行的办法还是保持学习。毕竟以科研领域来说,文献发现工具就有 Connected Papers / ResearchRabbit 等,文献阅读和理解有 Paper Digest / SciSpace 等,文献撰写有 Writefull / ChatGPT 等了。不然,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伍了。

4 个赞

于我心有戚戚焉,22年有两款业务上的软件,怎么学都学不会,当时心里还有点感慨:难道老狗学不会新把戏是真的?12月初,在小众论坛闲逛,发现了大家推荐学习双拼的帖子,想试试看能不能学会,要知道用全拼用了有二十年了,打字也很溜,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痛苦,后来手机微信小程序和网站练习、日常使用,三管齐下,总算是学得八九不离十了(虽然速度肯定还是跟熟练之后的全拼有差距)。这也给了自己极大的信心,最近在制定计划,是不是每年都定个学习新东西的目标,激励自己不要太懒散,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

3 个赞

初看的时候,确实觉得自己沦为了工具的奴隶。因为一个工具不能用了,想找替代时发现很多东西不如意。再比如在向客户推销公司新的平台时,客户抱怨新的各种不好用。细想下来,很多东西虽然繁杂、不美观,但毕竟经历了迭代,一定有其可取的一面;另一方面,新的东西替代旧的,也是因为认知到了之前的不足,所以才有改变。世界总在不断变化,总体还是前进的,只是作为个人的我们,可能逐渐跟不上了而已。选择多未必都是好事,反过来没得选也未必都是坏事。

另一方面,同意上面某位讲的,其实有时候不是我们沦为了工具的奴隶,而是沦为了资本的奴隶,某些背后的人的奴隶。我们“被引导”了,只能按他人设定好的路径去走。

1 个赞

因为你“没有自己的想法”,随波逐流,不愿意学习研究,很容易被“诱导”跌入各种“陷阱”,被信息茧房束缚。
你可能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1 个赞

大部份學新輸入法都是這個心態,像是蒙著眼睛走路,前途未卜。

學會之後發現,基本上記憶和熟練佔了很大一塊,輸入法規則本身並不算太難。

是的,但是,一是随着年龄渐长,记忆力在衰退,记东西的速度降低了,二是自己已经适应了快速输入的节奏,刚换的时候的熟练度太低,都到了影响工作的地步,搞得很焦虑。要改变自己习惯的输入法的话,重点还是要短时间内完成切换,多管齐下(网站、小程序等辅助手段),使得自己工作受影响时间最短。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