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碎嘴子】聊聊开发者做推广啥的

最近收到两条管理通知,有两名论坛用户被超过五个人拉黑了。这个论坛人不多,会拉黑操作的人更少,所以这个数量不算低了。

很巧,这两位都是开发者。

很巧,我也是个开发者。但说这话的时候我是心虚的,因为我不纯粹啊,我啥都鼓捣一点,但什么都不擅长……典型的样样稀松。但掺和的多了,见过相关的种种,也算有点心得吧,便想把自己浅薄的见识拿出来聊一聊,算是抛砖引玉吧。

专业

产品、开发、营销 是三个职业,之所以要分成三个职业是有充分理由的。

但是因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思想导致有些产品经理确实水的很,好的产品经理需要大量的经验,而且要有跨多个行业、职位的认知和能力。这样的人不好找,而且有时候也不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合格的产品经理。所以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这个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开发就很直白,你总得拿出东西来,Talk is easy,show your CODE。Deadline 之前真得弄出能跑的东西来。

营销是把东西卖出去的艺术,但是艺术么……多数是有这份技术吧,甚至有些只是扮演着供需链中基本的元素。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者都强,但如果不考虑最终效果,那可能只有开发这个职位不算“是个人就能干”。这就导致很多开发者觉得另外两个职业没有啥,自己上自己也行,甚至可能更好。

需求

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的需求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用户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我们脑子里的理想化状态推演。所以用户总会有各种奇葩的操作,得去搜集,理解,探索背后深层的原因,总结,然后深入提炼……

但很多时候:“我以为……”害了太多产品。

是的,你是一个开发者,你会开发软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任何角度上比用户更高。虚怀若谷,至少平等相处,能让你看到更多东西

是的,用户是笨蛋,要把用户当笨蛋,因为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这话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以为”的就是对的,你需要从用户出发,一步步严谨的推导出用户的需求。否则,你可以“你以为”,用户也可以“不喜欢”。

摸不清用户的需求,开发出用户并不需要的产品,还想赢得用户就挺难的。

介绍

你是开发者,很厉害,会编程呢~。但这并不意味着你高于用户

所以你介绍自己产品的时候不能从自己的想法去写,而是从用户认知的角度去写。好的,你很聪明,用户是笨蛋,但是你写的东西如果用户看不懂、看不下去,你就没有用户了。

比如洋洋千言,图文并茂,恨不能把自己写的每一个功能细节都讲出来。用户看来呢?扫了两眼,完全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还是去看点别的吧……

如何介绍自己的产品,这是个很复杂很重要的事情。甚至很多开发者没想过怎么用一句话说清楚自己的产品是干嘛的。那让用户怎么去理解呢?或者一句话里 N+1 个专业名词,拒老鼠这种笨蛋于千里之外。

但问起来,你又高高在上 ,一副“你们不懂”的语气……不懂是用户的基本权利吧?什么都懂就自己开发好了,为什么还要用你的产品呢?

经验

编程的经验并不只限定在编程本身,你这样去写,拿用户对此的所思所想你也要能预测到,因为编程不只是跟计算机交流,也是在和用户交流。


一家之言,浅薄之见,仅供参考。

5 个赞

分享一篇相关文章。

https://manateelazycat.github.io/2023/03/26/product-thinking/

用户需要的是免费软件,而你开发的软件居然要收钱。这就很尴尬了。

2 个赞

这倒也不是,很多国产厂商靠会员制也活得好好的,付费制成功与否主要看用户客群和产品品类吧,非刚需的搞付费就很难获得支持,还有就是面向企业或者是中产的品类也容易获得足够的付费用户

另外搞广告其实才是大部分软件厂商活下去的路,如果是非刚需,要盈利就真的需要广告了。

1 个赞

一旦涉及到软件要收费,营销难度就大大增加。而现在互联网环境,大家都知道的,数字广告这个领域的收入大部分都被偷隐私的大厂们拿走了,小的软件除非愿意加入它们,不然都很难通过数字广告挣到服务器的维护费用。

楼主说的几个推广软件的,他们的问题是他们的商业模式与主流的偷用户隐私卖给大厂都不太相符。推广要花钱,为了维持开发又得挣钱。这时候就很尴尬了。

至于靠会员制活得好的软件。除了一些卖空间,卖带宽,卖盗版视频资源的,我没看到几家真的活得好。

不知道大家理不理解,为啥数字广告必须偷隐私才能做得好。

因为互联网流量其实很贵的。现在各大平台相互比的就是同样的一个眼球,能够卖出多少价格,也就是所谓的千展价格。

在互联网刚开始,大概是 2000 年左右的时候,那会儿大家投的都是展示型广告,典型的比如百事可乐。

后来到了2005年代以后,Google 开始流行起来,大家都转向了点击广告,就是按点击率算钱。这个生意做到2010年代就很难做出去了,因为互联网广告实在太多了,点击率逐渐降低。广告主也不是傻子。不会在这些广告平台上面疯狂砸钱了。因为砸了没用,都是些虚假流量。点击率特别低。

所以到了2015年代,整个互联网转向了效果广告,就是按转化后的效果来收费。就是投广告不收钱,按最后发生的链接跳转或者商品的购买费用算钱。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天猫。天猫免费地展示你的商品,不收取你的广告费。但最后成交的时候,你按订单金额,拿 5% 的抽点给天猫。这个商业模式对广告主非常有利,但是对广告平台是个非常大的考验。因为它必须把每一个流量都算得很精准,不然跳转到不适合的商品上面就是纯粹浪费这个眼球。最后消费者不开心,商家也卖不出东西,大家一拍两散。

所以后面的拼多多、抖音,在展示广告的时候都需要仔细计算用户的标签。怎么算呢,从用户身上偷啊。把输入法输入内容、微信聊天纪录、网页浏览纪录、支付宝帐单、各种小型互联网 APP 的 SDK、还有快递信息全部放在一起,互联网公司能够做到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毕竟有人会否认自己太胖,而算法可不会。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要么加入他们,要么就坚持在自己的小众领域,艰难度日。

说这么多,也是希望大家对一些好软件的推广更加宽容一些。但是好软件的营销人员推广的时候别太过分。

2 个赞

确实如此,产品、营销推广、后端开发、前端美工、售后,基本上是能细分就更好。
就键谱而言,我提议的建议,我很震惊开发者居然会一一采纳,并且在我的建议基础上把方案做得更优秀。我当时是以一个普通用户和产品经理的角度去建议的,于我而言,我建议的同时,也会将其建议的原因和原理说一遍,大致围绕图形化、更符合直觉逻辑、编辑更有效率、界面更加干净简洁、有效的将设计功能的信息直观的传递给用户,让用户直接就知道有这个功能,降低用户理解成本。
更多的时候我都会说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案如何,并希望开发者自行定夺、备选和参考其他人的方案,也正是如此,开发做出了超出我预期的使用体验。

以前我向一些开发提意见,有很少一部分开发会觉得我的建议很刺耳,像是贬低其劳动成果,所以回复的语气不太好。有些产品像我这样有一些基础编程和计算机认知的人使用起来都格外吃力,更别说普通用户,渐渐的我便不太爱提意见。我主要是研究复杂科学(行为科学),人的行为偏好和人身上的一些特征属性算有所了解。人越年长,就越会对自己的认知保持固化封闭的倾向,越难以接受新鲜或者与自己意见相悖的观点,以维持自我认同,体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越性。爱因斯坦至死都保持着相信上帝不会掷筛子的思维定势,从而成就了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
说一说自己的故事,以前20岁出头我不是一个容易承认错误的人,会坚守自己的观点,成为网络杠精,维护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种自我认同也就维护了自己在群体竞争中优越性的地位,简单点来说是因为我自卑,害怕失去优越性和自我。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开始意识到承认错误、愿意说对不起是很多人难以学会的高贵品质,我开始变得愿意承认错误。但是随着世界观越来越完善和稳定,理论也开始走向成熟,又开始变得自傲,容易对别人指指点点,而这让我在人际关系尤其是异性亲密关系中做了一些没必要的竞争,不过对于我这种去研究竞争和优越感的人来说,和另一半的观点竞争总能点到为止,但另一半的思想越来越和我趋同。但最终我还是为自己的自负付出了代价,我认为我可以解释世界,我认为自己抓住了人性,但最终还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理解对方的内心而失去对方。
25-26岁这个区间,算是我思想发生了第二次巨变,对人的行为发生机制进行更系统的研究,对分手对象更深入的去了解和解释,最终导向对自己20多年来的全面复盘,每一件事、每一次重大冲突、每一种行为,都去分析原因和过程,觉醒了真正的自省能力,开始以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和成长为乐。这时候我真正意识到了以前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一个对自己不了解的人,如何能说了解了世界?我以为我觉得,那不就是自负吗?
我学复杂科学,因为跨学科,所以对各学科知识有有泛泛了解。比如因为历史我懂得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大融合或者说包容思想,大融合吸取优秀文化造就了盛唐,闭关锁国造成了明清的急剧衰败,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一不体现中华文化"大融合"的这种王道思想,而霸道则是我以为。

“知识的诅咒”开启了我对知识通俗化科普的追求,让我在学习计算机和编程时也会以最普通用户的角度去看待。现在凡事开始具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很自觉的会克制自己在互联网思想比较中膨胀的竞争欲望,有时候贬低他人但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就是在贬低在观点竞争。
而作为团队,开发、推广,都离不开人,个体和个体之间如果无法包容,则团队则会散伙,有的开发会认为软件都是我开发的,这样的技术门槛让我觉得我应该在团队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实际可能是产品设计和定位赋予产品骨架、后端赋予产品血肉,前端赋予美丽的皮囊,推广赋予影响力,产品的理念和价值赋予灵魂(人格)。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对市场供需关系和产品定位把握不当的话,只会累坏其他人,很多产品估计调研都做得少,老板一拍脑袋就做了,反而累坏了团队其他人。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真的少,因为滥竽充数的太多才导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好的产品经理和技术过硬的后端开发都是团队中难以替代的。前端需要美术功底,但不需要过于标新立异,通常交给个性化设置就可以解决。我个人是做自媒体的,说真的好的推广可能更少,推广往往是个需要思想、技术、时间或资金都要的活。b站有个叫“二一的笔记”的,虽然我看完没感觉,但是其视频内容、技术风格、定位和传递的价值都很强,8万粉卖教程居然很快光预售众筹就售了50万,有的开发拼死拼活给人老板打工都要挣个好几年,可以看出,质量的推广还是有很多付费的。很多开发在视频领域是怎么推广的?比如机械没有感情的ai声音,偷懒的标题和封面、密密麻麻乱糟糟的画面效果、流水一样不抓重点的文案,而且有的软件设计得又复杂又没法给市场传递太多的使用价值,导致很多开发推广不起来。

总的来说我和老鼠观点大致是趋同的,做解释也使得行文更加臃肿,因为写的时候发散性太强了,有时候甚至想塞下庞大的知识体系,生怕别人无法深刻理解,行文的结构性一直是我的弱项,写完后我决心去训练一下行文结构,这里就当做思想交换随便聊聊。

我似乎没说是哪两个人,这个总结和实际情况并不符合。

收费是另外的问题,部分用户比你想象中的更愿意付费,花钱买舒心是划算的。

尊重他人,无论对方是开发者、产品经理、销售、用户……
世界那么大,人那么多,总有比我更xxx的
xxx=聪明、愚蠢、富有、贫穷、高、矮、胖、瘦……

为了避免被打脸,又作为一个懒人,我选择取消展现尊重的前置判断环节,直接尊重所有人


如何吸引用户付费其实是一个诱导用户做出选择的问题
而人往往倾向于选择低成本高收益
付费(金钱成本)折腾(时间成本)忍耐(情绪成本)

如果软件(收益)需要用户同时大量付出以上三种成本,你是微软吗……
如果软件只需要付出金钱成本,但用户可以用更低的时间成本或者情绪成本获得同等收益,那么用户大抵也不会选择付费
想要用户积极付费,你得让付费成为最优选择

PS: 忍耐 是指忍受使用过程中各种不人性化的设计、功能缺失和bug